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

基础研究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RNN蛋白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ca970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孙淑妍;张华坤;周紫如;李锋;崔晓宾;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热休克蛋白53 (CRN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对ESCC细胞Eca970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RNN蛋白在93例ESCC组织和101例癌旁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RNN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NN水平对ESCC的预测效能。将Eca9706细胞分为对照组和CRNN组(过表达CRNN),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2组Eca9706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2组Eca9706细胞迁移细胞数,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组Eca9706细胞克隆形成数,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Eca9706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癌旁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比较,ESCC组织中CRNN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降低(χ~2=23.476,P<0.001);ESCC组织中CRNN蛋白表达下调与肿瘤部位(χ~2=5.353,P=0.021)和组织学分级(χ~2=4.434,P=0.035)存在关联,与患者年龄(χ~2=0.102,P=0.750)、性别(χ~2=0.050,P=0.822)、肿瘤分期(χ~2=0.047,P=0.828)和淋巴结转移(χ~2=0.553,P=0.457)均无关联。生存分析,CRNN蛋白高表达组ESCC患者预后优于CRNN蛋白低表达组(P=0.013)。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ESCC患者总生存率与CRNN蛋白表达水平[风险比(HR)=0.198,95%置信区间(CI):0.047~0.842,P=0.028]和肿瘤分期(HR=2.479,95%CI:1.247~4.929,P=0.010)存在关联;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CRNN蛋白表达水平(HR=0.213,95%CI:0.050~0.895,P=0.035)和肿瘤分期(HR=2.391,95%CI:1.198~4.772,P=0.013)是ESCC预后的独立因素。与对照组比较,CRNN组Eca9706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04),克隆形成数明显减少(P=0.002),迁移细胞数明显降低(P=0.002),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6)。结论:CRNN蛋白在ESCC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过表达CRNN蛋白可能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其凋亡。

    2025年02期 v.51;No.312 275-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糖脂转运蛋白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卢梦云;韩语诚;胡溢洪;何旻蕙;张艳群;邹先琼;

    目的:探讨人类糖脂转运蛋白(GLTP)对胰腺癌(P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癌症数据分析平台(UALCAN)数据库分析PC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中GLTP蛋白表达差异,以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PC患者PC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中GLTP蛋白表达的差异。体外培养人PC细胞PANC-1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pFLAG-CMV4质粒)和GLTP过表达(GLTP-OE)组(转染pFLAG-GLTP质粒),采用抗生素筛选法建立稳定转染GLTP的细胞;敲低实验采用非特异siRNA转染PANC-1细胞作为对照组,si-GLTP转染PANC-1细胞作为si-GLTP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GLTP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PANC-1细胞的增殖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ANC-1细胞克隆形成数,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PANC-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细胞数;转录组测序分析GLTP影响PANC-1细胞的潜在作用机制;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PANC-1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 (Akt)和磷酸化Akt (p-Akt)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双调蛋白(AREG)和激酶插入域受体(KDR) mRNA表达水平。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pFLAG-CMV4转染的PANC-1细胞)和实验组(注射pFLAG-GLTP稳定转染的PANC-1细胞),制备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2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结果:UALCAN数据库分析,PC组织中GLTP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胰腺组织(P<0.01),且不同癌症分期(P<0.05)、肿瘤分级(P<0.05)、年龄(P<0.001)和性别(P<0.05) PC患者PC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中GLT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GLTP-OE组细胞增殖活性(P<0.01)和克隆形成数(P<0.001)明显降低,迁移细胞数(P<0.001)和侵袭细胞数(P<0.01)明显降低。敲低实验,与对照组比较,si-GLTP组细胞增殖活性(P<0.01)和克隆形成数(P<0.05)明显升高,迁移细胞数(P<0.001)和侵袭细胞数(P<0.001)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注入肿瘤细胞4周后,肿瘤质量和体积降低(P<0.01)。过表达实验,与对照组比较,GLTP-OE组细胞中p-PI3K (P<0.01)、p-Akt-S473 (P<0.01)和p-Akt-T308 (P<0.0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REG (P<0.01)和KDR (P<0.01) mRNA表达水平降低。敲低实验,与对照组比较,si-GLTP组细胞中p-PI3K (P<0.01)、p-Akt-S473 (P<0.01)和p-Akt-T308 (P<0.0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REG (P<0.01)和KDR (P<0.05)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GLTP在PC组织中呈低表达。GLTP过表达能抑制PANC-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降低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284-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樱黄素通过调控JNK/p38通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重阳;罗佳;秦雪;孙攀喜;魏丽丽;于秀石;

    目的:探讨樱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樱黄素组(3.5 mg·kg~(-1))、中剂量樱黄素组(7.0 mg·kg~(-1))、高剂量樱黄素组(14.0 mg·kg~(-1))和阳性药依达拉奉(Eda)组,每组6只。采用Zealonga法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旷场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自主运动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另取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樱黄素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组、p38抑制剂组、JNK抑制剂+樱黄素组和p38抑制剂+樱黄素组,每组3只。采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元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侧脑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和JNK/p38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01),大鼠总运动距离缩短(P<0.001),脑梗死面积占比升高(P<0.001)。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结构清晰,排列有序,尼氏小体数量丰富,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樱黄素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总运动距离增加(P<0.05),脑梗死面积占比降低(P<0.05),神经元出现排列紊乱、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固缩和尼氏小体溶解脱失的现象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阳性率明显升高(P<0.001),大鼠脑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樱黄素组大鼠神经元凋亡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大鼠脑组织中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樱黄素组大鼠神经元凋亡阳性率降低(P<0.01),大鼠脑组织中p-JNK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JNK/JNK和p-p38/p38比值均降低(P<0.05)。结论:樱黄素具有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病理损伤和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NK/p38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296-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一叶秋碱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邓静;王萱;石长玉;杨斯琦;邹亲玲;金明;

    目的:探讨一叶秋碱(SEC)对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皮下移植肿瘤模型裸鼠分为对照组(n=6)、奥沙利铂(OXA)组(n=7)和SEC组(n=7),检测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并计算肿瘤抑制率。将不同剂量SEC (5~120μmol·L~(-1))分别作用于SW620细胞12、24、48和72 h,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确定SEC最适药物剂量。将SW620细胞分为对照组、20μmol·L~(-1)SEC组、40μmol·L~(-1) SEC组和40μmol·L~(-1) OXA组。采用TUNEL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 (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磷酸化p38 (p-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磷酸化ERK (p-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EC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及质量明显减小(P<0.05或P<0.01或P<0.001);SEC组和OXA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0.42%及6.50%。CCK-8法检测,与0μmol·L~(-1) SEC比较,SEC剂量大于20μmol·L~(-1)时,SW620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01);选定20μmol·L~(-1) SEC、40μmol·L~(-1) SEC和24 h作为细胞后续实验干预剂量及时间。TUNEL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 mol·L~(-1) SE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0μmol·L~(-1) SE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JC-1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01)。DCFH-DA荧光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及40μmol·L~(-1) OXA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0μmol·L~(-1) SEC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及40μmol·L~(-1) OXA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细胞中p-JNK/JNK、p-p38/p38及p-ERK/ERK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SEC可抑制SW620细胞增殖,增加细胞中ROS水平,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线粒体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307-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17β-雌二醇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杨英;赵亮;由涌;许倩;杨振军;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的表达情况,计算NSCs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周期NSCs百分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分化后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计算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GFAP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磷酸化Akt (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法,2组NSCs中Nestin均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S期NSCs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Akt、p-Akt、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7β-E2可以促进NSCs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317-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

    黎涵玥;阳莲;刘剑锋;张舒飞;洪莉;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L929细胞增殖和其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提取4周龄C57BL/6小鼠的BMSCs。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MSCs的表型。将L929细胞分为对照组(L929细胞)、共培养组(L929细胞与BMSCs)、Janus激酶(JAK)抑制剂WP1066组(WP1066处理L929细胞与BMSCs)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处理L929细胞与BMSCs)。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L929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结果:BMSCs表面抗原(SA)荧光检测,BMSCs表达表面标志物CD29+、CD45-、CD90+和CD105+。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1),DMSO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和DMSO组L929细胞中ColⅠ及Col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DMSO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和DMSO组L929细胞中ColⅠ及ColⅢ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与DMSO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 (STAT3)信号通路促进小鼠L929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

    2025年02期 v.51;No.312 325-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苦味受体T2R38激活对香烟烟雾暴露诱导人气道上皮NuLi-1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亮;周向东;王杰;徐超群;朱梦霞;余善君;李琪;

    目的:探讨苦味受体2型味觉受体(T2R) 38激活对香烟烟雾暴露诱导人气道上皮NuLi-1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气道上皮NuLi-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香烟提取物(CSE)组(5%CSE处理细胞24h)和CSE+T2R38特异性激动剂苯基硫脲(PTC)组(CSE+PTC组)(5%CSE和1 mmol·L~(-1)PTC处理细胞24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NuLi-1细胞中T2R3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NOS(e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AX-J2红色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一氧化氮(NO)水平,荧光探针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丙二醛(MDA)、Fe~(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 (Nrf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E组NuLi-1细胞中T2R3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CSE组NuLi-1细胞活性降低(P<0.05),细胞中iNOS和SOD活性升高(P<0.05),NO和ROS水平升高(P<0.05),MDA和Fe~(2+)水平升高(P<0.05),细胞中GSH水平降低(P<0.05),Nrf2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CSE+PTC组NuLi-1细胞活性升高(P<0.05),细胞中SOD活性升高(P<0.05),GSH水平升高(P<0.05),细胞中iNOS活性降低(P<0.05),NO和ROS水平降低(P<0.05),MDA和Fe~(2+)水平降低(P<0.05),细胞中Nrf2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CSE组和CSE+PTC组细胞中eNOS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苦味受体T2R38可抑制香烟烟雾暴露诱导人气道上皮NuLi-1细胞铁死亡,其主要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中iNOS活性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33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IκB激酶相互作用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王妍;赵邹宇;于盼盼;杨萍;

    目的:探讨IκB激酶相互作用蛋白(IKBIP)在宫颈癌组织肿瘤细胞(TCCCT)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宫颈癌(CC) HeLa和SiH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ENT2数据库和Kaplan-Meier (K-M) plotter数据库分析CC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IKBIP mRNA表达水平差异以及其表达水平与CC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软件中选取参考基因集为Hallmark,进行相关通路富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KBIP蛋白在TCCCT和正常宫颈组织上皮细胞(ECNCT)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IKBIP敲低的CC细胞(HeLa和SiHa细胞),实验分为sh-NC组和sh-IKBIP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评估各组细胞中IKBIP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及EdU阳性细胞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NT2数据库分析,CC组织中IKBIP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01)。GSEA富集分析,上皮-间质转化(EMT)通路位于IKBIP高表达组的第1位。免疫组织化学法,TCCCT中IKBIP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ECNCT (50.5%vs 8.0%),且其过表达与FIGO分期(2018)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联(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LNM)和IKBIP高表达是影响CC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sh-NC组比较,sh-IKBIP组细胞IKBI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CK-8和EdU法,与sh-NC组比较,sh-IKBIP组细胞增殖活性和EdU阳性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与sh-NC组比较,sh-IKBIP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sh-NC组比较,sh-IKBIP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N-cadherin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IKBIP蛋白在CC细胞中高表达,且与CC患者不良预后有密切关联。下调IKBIP蛋白表达可抑制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EMT进程。

    2025年02期 v.51;No.312 34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新型复合水凝胶对H2O2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岳;马宁;卢嘉骏;王成瑶;陈琳渝;任宇晨;李景武;孙红;

    目的:探讨新型复合水凝胶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皮下注射水凝胶100μL,1、14和28 d正常饲养后处死小鼠,取材,HE染色观察水凝胶的组织相容性。提取出生1d SD大鼠的原代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原代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H_2O_2组和水凝胶(H_2O_2+Hydrogel)组。对照组原代心肌细胞正常培养,H_2O_2组原代心肌细胞采用200μmol·L~(-1)H_2O_2溶液处理24 h;H_2O_2+Hydrogel组原代心肌细胞采用1 g·L~(-1)的水凝胶与200μmol·L~(-1)H_2O_2共孵育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性,双氢乙啶(DHE)和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标记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连接蛋白43 (Cx43)和心肌肌钙蛋白T (cTnT)表达情况,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 (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水凝胶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少,皮下埋植的炎症反应较小。与对照组比较,H_2O_2组心肌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Cx43、cTnT和F-ac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心肌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1),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H_2O_2组比较,H_2O_2+Hydrogel组心肌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中cTnT、Cx43和F-ac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心肌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水凝胶能够通过清除环境中的ROS促进心肌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发挥对氧化应激环境下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2025年02期 v.51;No.312 35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人参多肽温敏水凝胶对大鼠热源性皮肤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江俊杰;武皓;何康;伞志强;杨擎;李辉;李娜;

    目的:制备新型人参多肽温敏水凝胶,观察其对大鼠热源性皮肤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使用Pluronic F127和β-甘油磷酸钠(β-GP)制备温敏水凝胶,评估其相变温度、空间结构、元素组成和保水能力。建立大鼠热源性皮肤损伤模型,分为PBS组、凝胶(Gel)组和人参多肽凝胶(GP-Gel)组。分别处理大鼠创面11 d后,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面形态学改变和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创面组织中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表皮生长因子(EGF)、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0和P65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创面中Toll样受体4 (TLR4)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5 (IL-15)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结果:与PBS组和Gel组比较,GP-Gel组大鼠创面减小(P<0.01),皮肤组织中PCNA、Ki67、EGF、CD31、VEGF、α-SMA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或P<0.01),P65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血清中抗炎因子IL-10水平增加(P<0.01),促炎因子TNF-α、 IL-1β、IL-6和IL-15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人参多肽温敏水凝胶通过促进细胞增殖、纤维增生、血管生成及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热源性皮肤损伤的修复。

    2025年02期 v.51;No.312 360-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黄芪甲苷对顺铂所致小鼠肝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牛凯琦;昌贺;律广富;郑彭予;迟雪婷;周佳;王雨辰;黄晓巍;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顺铂(CDDP)所致小鼠肝损伤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体质量为18~22 g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S-Ⅳ组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AS-Ⅳ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9d;AS-Ⅳ组和Compound C+AS-Ⅳ组小鼠灌胃AS-Ⅳ水溶液(150 mg·kg~(-1)·d~(-1));实验第6天Compound C+AS-Ⅳ组小鼠腹腔注射Compound C (20 mg·kg~(-1));第7天除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20 mg·kg~(-1) CDDP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48 h后处死小鼠。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铁蛋白重链1 (FTH1)和铁死亡抑制蛋白1 (FSP1)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 (HO-1)和AM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中SOD和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S-Ⅳ组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中MDA水平降低(P<0.01),SOD和CAT活性升高(P<0.01);与AS-Ⅳ组比较,Compound C+AS-Ⅳ组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升高(P<0.01),肝组织中MDA水平升高(P<0.05),SOD和CAT活性降低(P<0.01)。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损伤程度增强,肝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水肿;与模型组比较,AS-Ⅳ组小鼠肝脏形态恢复正常;与AS-Ⅳ组比较,Compound C+AS-Ⅳ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且边缘较为模糊。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GPX4、FTH1和FS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S-Ⅳ组小鼠肝组织中GPX4、FTH1和FS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AS-Ⅳ组比较,Compound C+AS-Ⅳ组小鼠肝组织中GPX4、FTH1和FS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AM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AS-Ⅳ组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AMP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AS-Ⅳ组比较,Compound C+AS-组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AM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AS-Ⅳ可以减轻CDDP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S-Ⅳ调控AMPK/Nrf2/HO-1信号通路及铁死亡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370-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蛋白激酶D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蔡文畅;刘雨齐;王涵;王鹤霖;王振江;肖梓屾;马士远;安丽萍;刘艳波;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蛋白激酶D2 (PRKD2)在膀胱癌(BL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对BLCA患者预后的影响,阐明PRKD2在BL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UCSC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下载9例正常膀胱样本、19例BLCA癌旁样本和407例BLCA肿瘤样本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PRKD2 mRNA在BLCA肿瘤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人类蛋白数据库(HPA)进行蛋白组学的验证。使用R软件的DESeq2包对PRKD2低表达组和PRKD2高表达组BLCA样本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及鉴定,使用ggplot2包绘制PRKD2的共表达热图,利用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获得DEGs明显富集的基因集。根据PRKD2的表达水平将BLCA样本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使用GSVA包分析BLCA患者PRKD2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相关性。使用survival包和survminer包进一步分析PRKD2与BLCA患者预后的关系。使用cBioPortal数据库对BLCA组织的PRKD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收集膀胱炎、膀胱息肉和BLCA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BLCA及对照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F (IL-17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RKD2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BLCA组织中PRK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升高(P<0.05)。对PRKD2单基因差异分析共得到1 058个DEGs,其中上调DEGs 29个,下调DEGs 1 029个。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涉及感官知觉的化学刺激、卡哈尔体和内肽酶抑制剂活性等生物学过程(BP)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通路和年轻人的成熟型糖尿病通路。GSEA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Notch信号通路、维甲酸诱导基因I (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筛选通路、碱基切除修复信号通路、自然杀伤(NK)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过程。免疫浸润分析,PRKD2的表达与活化的树突状细胞(aDC)、NK细胞中的CD56dim亚群(NK CD56dim cells)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Tcm)等5种细胞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巨噬细胞、效应记忆T细胞(Tem)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呈负相关关系(P<0.05)。临床特征亚组分析,年龄超过70岁以及发生淋巴管侵袭的BLCA患者PRKD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RKD2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BLCA患者总生存期(OS)、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和无进展间隔期(PFI)明显长于PRKD2mRNA表达水平较低者(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生远处转移、主要治疗结果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BLCA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基因突变分析,9%的患者出现PRKD2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基因扩增、mRNA低表达、mRNA高表达以及多位点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与膀胱炎组织比较,BLCA组织中IL-17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BLCA组织中PRKD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RKD2具有上调IL-17F蛋白表达水平的效应,PRKD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BLCA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因素。

    2025年02期 v.51;No.312 37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CSPG4P12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白聪聪;周先雷;张志;高爽;张雪梅;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4假基因12 (CSPG4P12)在小细胞肺癌(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免疫浸润的关系及其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阐明其在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ArrayExpress数据库检索获得的SCLC的E-GEOD-60052队列数据,利用R语言Bioconductor包完成数据过滤标准化,并获得63例SCLC肿瘤组织和7例正常组织样本,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样本中CSPG4P12表达水平差异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CSPG4P12表达水平与47种免疫检查点基因之间的关联。使用ESTIMATE算法和CIBERSORT算法评估CSPG4P12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联。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临床资料,选取230例SCLC患者为病例组,2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标记法进行CSPG4P12 rs2880765、rs6496932和rs8040855位点基因分型实验,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分析CSPG4P12基因多态遗传变异与SCLC发病风险的关联。SCLC DMS114细胞分别转染pUC-57质粒(对照组)和CSPG4P12过表达质粒(OV-CPG4P12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验证2组细胞中CSPG4P12过表达效率。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2组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2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2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rrayExpress数据库E-GEOD-60052队列分析,与正常组织比较,SCLC肿瘤组织中CSPG4P1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CSPG4P12表达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 (LAIR1)(r=0.47,P<0.001)、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9 (TNFRSF9)(r=0.38,P<0.01)和TNF超家族成员9 (TNFSF9)(r=0.44,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ESTIMATE算法,CSPG4P12低表达组患者基质评分、免疫评分和ESTIMATE综合评分均低于CSPG4P12高表达组(P<0.01)。CIBERSORT算法,与CSPG4P12高表达组比较,CSPG4P12低表达组中M0型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0.05),静息肥大细胞浸润降低(P<0.05)。CSPG4P12表达水平与静息肥大细胞浸润(r=0.35,P=0.030)和单核细胞浸润(r=0.34,P=0.034)呈正相关关系。病例对照研究,与AA基因型比较,CSPG4P12 rs2880765位点AT和TT基因型携带者患SCLC风险增加(OR=1.68,95%CI=1.15~2.45,P<0.01)。分层分析,在男性、低年龄(≤60岁)及吸烟亚组人群中,rs2880765 A>T遗传变异可增加SCLC发病风险(男性:OR=1.86,95%CI=1.18~2.93,P<0.01;≤60岁:OR=1.73,95%CI=1.11~2.68,P<0.01;吸烟:OR=2.76,95%CI=1.49~5.13,P=0.001)。细胞生物学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在48和72 h时,OV-CSPG4P12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24 h时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48 h时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CSPG4P12在SCLC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与免疫浸润有关联。CSPG4P12 rs2880765 A>T遗传变异可以增加SCLC发病风险,其过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

    2025年02期 v.51;No.312 392-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

    胡晓霞;李亚龙;杨东亮;拉巴泽仁;刘欣跃;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诱导作用。方法:将DMEM培养基培养的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不同浓度高糖组(15.0、25.0、35.0和45.0 mmol·L~(-1)葡萄糖)和阳性对照组[脂多糖(LPS)],分别培养3、6和9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6、TNF-α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M1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及CD163+细胞百分比。结果:对照组Raw264.7细胞贴壁生长,形态以圆形为主;35.0 mmol·L~(-1)高糖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拉长、伪足形成,呈现炎症性改变。与对照组比较,作用6、12、24和48 h后不同浓度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作用3h后,35.0 mmol·L~(-1)高糖组细胞中IL-6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细胞上清中IL-6、TNF-α和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6h后,35.0 mmol·L~(-1)高糖组细胞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01),细胞上清中IL-6、TNF-α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01);作用3h后,35.0 mmol·L~(-1)高糖组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86+和CD163+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或P<0.001)。结论:一定高浓度葡萄糖可诱导体外Raw264.7巨噬细胞向M1亚型极化。

    2025年02期 v.51;No.312 403-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上调miR-31表达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牙髓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张雅琪;米靖;杨景荣;李欣明;李利;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NA)-31对牙髓干细胞(DP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数期DPSCs分为对照组(不处理)、NC组(转染随机序列对照物miRNA)、Agomir组(转染miR-31模拟物agomiR-31)和联合组(转染miR-31模拟物agomiR-31m同时加入XAV939)。转染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DPSCs中miR-31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各组DPSCs增殖能力,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DPSCs中钙质沉积,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检测各组DPSCs成骨分化程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DPSCs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和NC组DPSCs中miR-31表达水平,24、48和72 h时细胞增殖能力,钙化区面积构成比和ALP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NC组比较,Agomir组DPSCs中miR-31表达水平,24、48和72h时细胞增殖能力,钙化区面积构成比和ALP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与Agomir组比较,联合组DPSCs中miR-31表达水平,24、48和72h时细胞增殖能力,钙化区面积构成比和ALP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和NC组DPSCs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β-catenin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 (Runx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NC组比较,Agomir组DPSCs中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β-catenin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Agomir组比较,联合组DPSCs中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β-catenin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上调miR-31可促进DP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41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胡桃醌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和焦亡的影响

    赵杰瑞;籍铭辛;张钰涵;陈姝彤;郭玉苗;张巍;彭鹏;

    目的:探讨胡桃醌通过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 (Caspase-3)/蛋白焦孔素E (GSDME)介导焦亡途径对骨肉瘤(OS)细胞(U2OS和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U2OS和MG63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5、10和20μmol·L~(-1))胡桃醌处理组和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组(10μmol·L~(-1)胡桃醌+30μmol·L~(-1) Z-DEVD-FMK)。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程序性死亡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各组细胞LDH释放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和裂解的Caspase-3 (cleaved-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以及蛋白焦孔素E全长(GSDME-F)和蛋白焦孔素E的N末端(GSDME-N)等焦亡相关活性蛋白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 (IL-18)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10和20μmol·L~(-1)胡桃醌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U2OS和MG6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8.4及10.2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5和10μmol·L~(-1)胡桃醌组细胞凋亡率和LDH释放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5和10μmol·L~(-1)胡桃醌组细胞中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5和10μmol·L~(-1)胡桃醌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IL-18水平均升高(P<0.01),cleaved-Caspase-3和GSDME-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GSDME-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0μmol·L~(-1)胡桃醌组比较,Z-DEVD-FMK组细胞中cleaved-Caspase-3和GSDME-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GSDME-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胡桃醌可诱导U2OS和MG63细胞凋亡,并引起Caspase-3/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

    2025年02期 v.51;No.312 420-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槲皮素对5-氟尿嘧啶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李佳欣;王一;吴婷婷;郝诗睿;付晓;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5-FU组(7.5 mg·L~(-1) 5-FU作用于HACAT细胞24 h)和低、中及高剂量槲皮素组(25,50和75μmol·L~(-1)的槲皮素与7.5 mg·L~(-1) 5-FU共同作用于HACAT细胞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0、10、25、50、75和100μmol·L~(-1))槲皮素处理后各组HACAT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中ROS水平,荧光素标记的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HACAT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型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 (Cleaved Caspase-3)、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6 (IL-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与0μmol·L~(-1)槲皮素组比较,10、25、50和75μmol·L~(-1)槲皮素组HACAT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0μmol·L~(-1)槲皮素组HACAT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5-FU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ROS荧光探针法检测,与5-FU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与5-FU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5-FU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槲皮素对5-FU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ROS和COX-2等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2025年02期 v.51;No.312 428-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临床研究

  • 基于GEO数据库对多原发肺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博;孙超;王旭;马克威;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多原发肺癌(MPLCs)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对肺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在高通量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GSE200972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采用R软件进行数据初步处理后,采用Seurat R包进行数据处理与细胞聚类及注释并得到DEGs。采用clusterProfiler R包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建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Hub基因),采用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GEPIA)检测基因在肺腺癌数据库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基因在A549细胞原位移植瘤小鼠肿瘤与正常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 Meier-Plotter软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细胞聚类分析共识别出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B细胞、髓系细胞和肥大细胞共7种细胞类型,以及肿瘤上皮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14 605个DEGs。GSEA分析,得到4个在肿瘤样本中发生激活的通路[原癌基因蛋白(MYC)通路、P53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以及1个抑制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 (TNF-α/NF-κB)通路]。筛选PPI网络中的CXC趋化因子8 (CXCL8)、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CXC趋化因子1 (CXCL1)、趋化因子配体2 (CCL2)、黏蛋白1 (MUC1)和分泌型磷蛋白1 (SPP1)为Hub基因。GEPIA数据库分析与动物实验,与肺正常组织比较,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PP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SPP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OS)短于低表达患者(P<0.01)。结论:MPLCs中不仅有原癌基因相关通路的激活,也有抑癌通路起拮抗肿瘤进展作用,同时非小细胞肺癌中SPP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提示有相对较差的预后。

    2025年02期 v.51;No.312 437-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基于转录组和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ALU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王小燕;李雪莲;梁斌;田文斐;马海林;莫之婧;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钙腔蛋白(CALU)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HCC)预后之间的关系,构建HCC预后列线图,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CGA)下载374例HCC组织样本数据,从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库(GTEx)下载160例正常组织样本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在HCC组织样本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CALU的表达差异,并采用人类蛋白图谱数据库(HPA)进行验证。采用DESeq2包对CALU低和高表达组HCC组织样本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鉴定,采用pROC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CALU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采用ggplot2包绘制森林图,采用rms包和survival包构建列线图及校准图,分析CALU用于区分HCC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数据对CALU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验证。采用GSE14520数据集中216例HCC样本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对列线图预测准确性进行验证。采用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获得DEGs显著富集的基因集。采用GSE149614中10例HCC组织样本和8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单细胞测序数据对CALU与HCC患者预后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HCC组织中CALU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HCC组织中CALU蛋白表达量升高。在HCC样本的CALU低表达组和CALU高表达组共发现928个DEGs,包括784个上调DEGs和144个下调DEGs。ROC分析,CALU用于区分癌和癌旁组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生存分析,CALU高表达组HCC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CALU低表达组(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CALU高表达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列线图。GSE14520数据集数据证实CALU可用于预测HCC预后。GO功能富集分析,上述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氧化应激、铁死亡和铜死亡等方面(P<0.05);KEGG通路分析,DEGs富集的通路主要有细胞外基质(ECM)受体互作、亚油酸代谢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P<0.05)。GSEA分析,CALU高表达激活细胞周期G_1期到S期、泛素化蛋白聚合反应和HCC进展,CALU低表达则促进HCC细胞氧化应激、铁死亡和铜死亡。单细胞测序分析,CALU mRNA在较高的肿瘤分期HCC细胞亚群中表达水平更高,CALU高表达HCC细胞亚群主要与泛素化、p53和细胞周期有关(P<0.01),CALU低表达HCC细胞亚群主要与细胞氧化应激、铁死亡和组蛋白绑定有关(P<0.01)。结论:CALU高表达可能与HCC患者预后不良存在关联,构建的HCC预后列线图预测患者生存率效果较好。上调CALU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G_1期到S期和蛋白泛素化以促进HCC进展,而下调CALU可能通过诱导HCC细胞氧化应激、铁死亡和铜死亡从而抑制HCC进展。

    2025年02期 v.51;No.312 447-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双酚S和双酚F对雄性生殖系统损伤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实验验证

    石雨;李景芝;陈洪强;周诗梦;王娜;曹佳;尹俐;刘文斌;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验验证,探讨新型双酚类污染物双酚S (BPS)和双酚F(BPF)诱导男性生殖系统损伤的信号通路。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从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筛选出与BPF和BPS相关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基因,并通过基因本体论(GO)的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可能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1×10~(-3)、1×10~(-2)、1×10~(-1)、1×10~0、1×10~1和1×10~2μmol·L~(-1))BPS和BPF作用下各组细胞活力;将TM3细胞分为对照组(0.1%DMSO)、不同剂量BPS和不同剂量BPF组,采用20、40和80μmol·L~(-1) BPS及BPF分别处理细胞72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关键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CTD筛选出的分别与BPS及BPF相关的男性系统疾病基因数为507及447个。GO富集分析,筛选出的基因主要富集于生殖系统发育和生殖结构发育等生物过程(BP)。KEGG通路分析,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P<0.001)中。实验验证,与对照组比较,1×10~2μmol·L~(-1) BPF和BPS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1×10~(-3)~1×10~1μmol·L~(-1) BPF和BPS组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S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BPS组细胞中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及CREB结合蛋白(CB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I3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细胞淋巴瘤2 (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丝氨酸蛋白酶肽酶抑制因子B支成员10 (SERPINB10)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中和高剂量BPS组细胞中Bax及细胞纤毛内转运同源蛋白80 (IFT80)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低和高剂量BPS组细胞中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低和中剂量BPS组细胞中附加性梳基因2 (ASX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BPF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BPF组细胞中Bcl-2、HIF-1α及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质1B (SMC1B)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IFT80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低和高剂量BPF组细胞中PI3K、AKT及环指蛋白130 (RNF130)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剂量组BPF细胞中CB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RNF130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高剂量BPF组细胞中PI3K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BPF和BPS可通过PI3K/AKT以及HIF-1信号通路产生生殖细胞毒性,损害男性生殖健康,RNF130和SMC1B可能是其诱导生殖毒性的重要靶点。

    2025年02期 v.51;No.312 460-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常见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P53和KRAS基因突变的全外显子杂交捕获基因测序及其临床意义

    王潇;熊婵玉;张赟;纪娟娟;周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AD)、胆管癌(CHOL)、胆囊癌(GBC)、肝细胞癌(LIHC)、胃腺癌(STAD)和胰腺癌(PAAD) 6种常见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P53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TP53和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112例经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为6类常见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病理石蜡或活检标本,采用基于杂交捕获的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不同类型肿瘤患者TP53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绘制常见消化系统肿瘤样本突变图谱。按照TMB的高低分为高TMB组和低TMB组。比较不同类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P53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检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TP53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在112例消化系统肿瘤样本中共检测到276个突变,其中突变率最高的是TP53基因(67%),其次是KRAS基因(34%)。TP53基因在COAD中突变最为显著,其次是LIHC;KRAS基因在PAAD中突变最明显。TP53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5~8号外显子上,KRA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2号外显子上。6类消化系统肿瘤中TP53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类消化系统肿瘤中TP53和KRAS基因共同突变的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MB和低TMB患者TP53及KRAS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及MSI患者的TP53及KRAS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见消化系统肿瘤中T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较高,T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与患者肿瘤类型和TMB有一定关联。

    2025年02期 v.51;No.312 471-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结直肠癌因果关系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穆华夏;卜伟晓;丁淑婷;高梦瑶;苏维强;张震;薄其付;刘峰;石福艳;王清华;孔雨佳;王素珍;

    目的:基于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与结直肠癌(CRC)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基于已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IEU OpenGWAS)项目的公开汇总数据进行双向两样本MR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采用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法、加权众数法(WME)和简单众数法(SM)进行辅助分析,以评估IGF-1对CRC的因果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检查结果的稳健性。结果:以IGF-1作为暴露因素共筛选到38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IVs)。MR分析,IGF-1与CRC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联,比值比(OR)为1.178,95%置信区间(CI)为1.092~1.272,P<0.001;且该因果关联在校正了身高后仍然存在[OR (95%CI)=1.214 (1.111,1.327),P<0.001]。Cochran's Q检验显示IV之间存在异质性(P<0.05),MR-Egger回归法未发现IV的水平多效性(P>0.05)。留一法逐个剔除SNPs后,结果显示该因果关联稳健。反向MR分析显示IGF-1与CRC之间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OR (95%CI)=1.017 (0.997,1.037),P=0.103]。结论:IGF-1水平与CRC之间存在因果关联,高IGF-1水平是CRC的潜在风险因素。

    2025年02期 v.51;No.312 479-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TRIM24蛋白在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耿海营;于焱;代春美;温有锋;李宁;

    目的:探讨三重基序蛋白24 (TRIM24)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阐明TRIM24蛋白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的90例ccR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cRCC组织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cR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计算TRIM24蛋白表达评分及其平均值,并根据平均值将ccRCC患者分为TRIM24蛋白低表达组和TRIM24蛋白高表达组;分析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分析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TRIM24蛋白在ccRCC患者癌组织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且癌组织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组织细胞核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有关联(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TRIM24蛋白在ccRCC组织细胞质中高表达、年龄大和病理分级高的患者总生存期短于TRIM24蛋白低表达、年龄小和病理分级低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TRIM24蛋白低表达和病理分级低的患者比较,ccRCC组织细胞质中TRIM24蛋白高表达和病理分级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结论:ccRCC癌组织的细胞质中TRIM24高表达和病理分级高的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

    2025年02期 v.51;No.312 486-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临床医学

  • 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伴OSAHS患者双颌前移术后上气道变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胡向锦;孙秀梅;陈楷;吴国民;

    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常伴有上气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本文作者观察1例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伴OSAHS患者双颌前移(MMA)术后上气道发生的形态学和流体力学改变。患者,男性,27岁,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伴中度OSAHS,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前移上下颌骨,对比患者手术前后面相和口内相,可见咬合关系良好,覆颌覆盖和尖磨牙关系正常。上气道流场改善明显,术后2年鼻咽气道横截面积增加10.76%,压强降低55.36%;腭咽气道横截面积增加108.25%,压强降低98.14%;舌咽气道横截面积增加97.51%,压强降低351.03%;喉咽气道横截面积增加27.54%,压强降低95.62%。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指数(AHI)降低55.45%,基本达到治疗目标。形态学测量结合流体力学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上气道状况,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得到的上气道临界闭合压(Pcrit)近似值可作为评估上气道状况的一项简便的定量指标。

    2025年02期 v.51;No.312 493-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遗传学分析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蔡美娇;陈佳燕;马小敏;黄燕茹;张剑;葛运生;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CdL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其典型特征包括生长受限、智力迟钝、颅面异常和多毛症等。本研究报道2例CdL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1,女性,5岁,因生长发育缓慢就诊。查体多毛,一字眉,牙齿小、稀疏,前胸、后背可见血管瘤(约2 cm×2 cm),语言发育迟缓,智力落后;身高98 cm [≤-2标准差(SD)],体质量15 kg (-2SD~-1SD),头围46 cm (-3SD~-2SD);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显示左侧侧脑室侧后角和双侧侧脑室三角略扩大,双侧上颌窦和筛窦黏膜轻度增厚,心脏彩超显示二、三尖瓣轻度反流。患者2,女性,1个月,生后气促,软腭裂,吞咽困难及三凹征阳性,双手小、左手通贯掌、右手第5指短小,右侧髋关节外展受限,双足内翻,右眼底白斑。1个月时超声显示三尖瓣轻度反流,房间隔卵圆孔未闭。2d时脑MRI平扫显示纵裂池及天幕可见少许斑片状低信号影,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上颌窦、筛窦和中耳乳突少量积液。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结构及数目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患者1存在NIPBL基因c.6653_6655del杂合变异,患者2存在NIPBL基因c.337C>T杂合变异,父母均未检测到该变异。NIPBL基因变异是CdLS患者的主要遗传学病因,基因变异c.337C>T的鉴定扩展了NIPBL基因的变异谱系,为研究CdLS患者致病性基因变异提供了新证据。

    2025年02期 v.51;No.312 50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患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张琦;徐晓媛;吴聿淼;张晗;胡志强;袁佳敏;崔宇琛;朱宪春;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特征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或两者兼具,且多伴有垂直向关系异常,治疗复杂,成年患者常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逐渐应用于复杂正畸治疗,而目前国内外针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正颌手术方面的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作者报道1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分析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正畸治疗前分次拔除阻生智齿18、28、38和48及正畸牙15、25、34和44,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术前正畸,矢状向建立尖牙及磨牙超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3~14 mm,水平向匹配上下颌牙弓形态;正颌手术术式为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BSSRO)及颏成形术;术后精细调整咬合。患者术后上下颌骨关系恢复正常,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由12.3°改善为4.7°;尖牙和磨牙达到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根平行度良好,无明显牙根吸收;面部软组织侧貌显著改善,面突角(N-Sn-Pg)由143.9°改善为162.8°。术后1年疗效稳定。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以高效完成复杂病例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与固定矫治器相比,该技术更有利于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及牙周健康的维护。

    2025年02期 v.51;No.312 508-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方法学

  • 蜡样芽孢杆菌cytK和nhe毒素基因双重核酸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评价

    杨继飞;潘蓓珍;刘岩;周钰娇;杨建宇;张先宇;丁文博;李昊宇;孙丽媛;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胶体金技术建立1种蜡样芽孢杆菌cytK和nhe2种毒素基因双重核酸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煮沸法提取蜡样芽孢杆菌DNA,以蜡样芽孢杆菌细胞毒素cytK和非溶血性肠毒素nhe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克隆转化鉴定PCR产物,确定胶体金标记链霉亲和素、质量控制线(C线)、cytK检测线(T_1)和nhe检测线(T_2)最佳标记量,组装核酸试纸条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蜡样芽孢杆菌DNA浓度为248 mg·L~(-1),纯度为1.8~2.0;经克隆转化和测序比对,PCR产物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登记的蜡样芽孢杆菌cytK和nhe相似性均为100%。在pH为7.0的条件下,每200μL胶体金溶液中链霉亲和素最佳标记量为6.0μL;质量控制线(C线)最佳标记量为2.00 g·L~(-1),cytK基因检测线(T1)最佳标记量为0.550 g·L~(-1),nhe基因检测线(T_2)最佳标记量为0.2 g·L~(-1)。特异性检测,仅蜡样芽孢杆菌组显示阳性结果,试纸条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无交叉反应,与电泳结果一致;灵敏度检测,当双重核酸试纸条中蜡样芽孢杆菌DNA浓度降至10~(-2) mg·L~(-1)时,可观察到C线、T1线和T_2线3个条带,检测限为琼脂糖凝胶电泳(10~(-1)mg·L~(-1))的1/10;重复性检测,由不同实验室不同人员对试纸条进行验证,结果一致;稳定性检测,在第6、9和12个月进行试纸条稳定性验证,稳定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法可以同时检测蜡样芽孢杆菌cytK和nhe毒素基因,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实现快速可视化检测。

    2025年02期 v.51;No.312 516-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综述

  • Hedgehog信号通路磷酸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鑫;王飞;崔冰洁;杜静;

    Hedgehog (HH)信号通路参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诸多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生、干细胞更新、组织再生、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化疗耐药等。HH信号通路中关键组分的过度激活和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磷酸化修饰在正常细胞的蛋白质活性与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磷酸化-去磷酸化级联反应失调与肿瘤密切相关。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也与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有关,其调控的复杂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对恶性肿瘤中HH信号通路以及蛋白磷酸化修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磷酸化修饰对HH信号通路活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靶向磷酸酶/去磷酸酶药物的深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2期 v.51;No.312 526-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蛋白磷酸酶2A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慧灵;郭文秀;孟峻;

    蛋白磷酸酶2A (PP2A)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之一,在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和蛋白质去磷酸化等生物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PP2A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已被证实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存在基因改变或失活的现象,其活性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临床研究表明:内源性抑制剂如SET、PP2A癌症抑制剂(CIP2A)和蛋白磷酸酶甲基酯酶-1(PME-1)等可降低PP2A活性,该过程被视为肿瘤恶化或复发的重要标志。而PP2A激活药物(如FTY720)可通过改变抑制剂SET的结构,恢复PP2A的肿瘤抑制活性,从而有效抑制肿瘤发展。因此,PP2A及其抑制剂可能成为临床上的潜在治疗靶点。现对PP2A及其抑制剂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综述,旨在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2025年02期 v.51;No.312 534-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患者核磁共振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孙凡珺;潘星辰;佟丹;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2种亚型。近年来,FGID和IBD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复发率,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等神经系统异常在FGID及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与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来自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即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存在异常,脑-肠轴学说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若采用可量化的评估手段筛查和识别与FGID和IBD密切相关的关键脑区,并基于脑-肠轴学说对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联合用药,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神经影像学研究已为医生理解FGID和IBD神经系统变化提供了初步成果,但尚缺乏基于脑-肠轴神经影像学研究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的系统性评价。本文就FGID和IBD患者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改变和基于神经影像学分析脑-肠轴学说在FGID及IBD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基于脑-肠轴推动FGID和IBD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51;No.312 54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郝宗龙;聂黎黎;裴颖;

    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SSF-PCIOL)是一种主要用于在缺乏足够晶状体囊膜支撑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固定的技术,就临床效果而言,SSF-PCIOL具有可以提高患者视觉质量和增强IOL稳定性的优势,其术式包括经玻璃体入路型、巩膜瓣纤维蛋白胶辅助型和经结膜入路型,可供临床选用的IOL类型也从传统的三片式向专门设计用于巩膜固定的新型IOL发展。在临床实践中,SSF-PCIOL可与其他眼科手术联合开展,并应用先进的辅助设备,在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保障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与效果评估的客观性。现就SSF-PCIOL的术式发展历程、IOL类型特点、IOL联合手术和辅助设备的协同应用以及临床效果的全面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术式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临床依据,并为无晶状体囊膜支撑的患者提供手术选择参考。

    2025年02期 v.51;No.312 549-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