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

基础研究

  • NOD-SIRPA基因原位敲入BALB/c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及鉴定

    陶明阳;李馨;吕亚楠;胡正;

    目的:基于成簇的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 9技术构建NOD-信号调节蛋白α (SIRPA)基因敲入的小鼠模型,为构建更先进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CRISPR/Cas9技术,将NOD背景SIRPA基因敲入至BALB/c小鼠受精卵中,扩繁获得稳定基因型来源的纯合小鼠(SIRPA-KI鼠)进行实验,设计PCR引物,核酸电泳鉴定小鼠基因型。按照小鼠品系分为C57BL/6组、BALB/c组和SIRPA-KI组,各组随机取3只周龄相近小鼠进行实验。诱导成熟的骨髓巨噬细胞与人CD47-Fc融合蛋白共孵育,Streptavidin PE/Cy7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E/Cy7平均荧光强度(MFI),比较各组小鼠SIRPA基因结合人CD47 Fc的能力。每只鼠尾静脉注射2×109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人红细胞,体内吞噬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巨噬细胞体内吞噬人红细胞情况。随机取BALB/c和SIRPA-KI小鼠各1只诱导成熟骨髓巨噬细胞,体外吞噬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巨噬细胞体内吞噬人红细胞情况。结果:成功获得BLAB/c SIRPANOD/NOD纯合小鼠。流式细胞术,与C57BL/6组比较,BALB/c组小鼠MFI明显升高(P<0.01);与C57BL/6组和BALB/c组比较,SIRPA-KI组小鼠MFI明显升高(P<0.01)。体内吞噬实验,C57BL/6组小鼠巨噬细胞整体清除人红细胞速率最快;巨噬细胞吞噬6 h时,与SIRPA-KI组比较,C57BL/6组人红细胞剩余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且接近0%;与SIRPA-KI组比较,BALB/c组人红细胞剩余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体外吞噬实验,BALB/c组小鼠巨噬细胞明显吞噬人红细胞,且吞噬指数较高,为30.700%;与BALB/c组比较,SIRPA-KI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向BALB/c品系敲入NOD背景SIRPA基因,成功构建对人CD47亲和力增强和可明显抑制吞噬人红细胞且具有优越的人类细胞异种移植效率的小鼠模型。

    2025年03期 v.51;No.313 557-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5在高盐诱导小鼠平滑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仲威;戴芝银;崔星钢;李波;姜瑜;

    目的:探讨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5 (NFAT5)抑制剂KRN5在高盐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衰老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分为正常组、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每组10只,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构建小鼠自然衰老模型;分离培养小鼠VSMCs,将VSMCs分为正常组、衰老组、高盐处理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和VSMCs衰老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和VSMCs中NFAT5和磷酸化的组蛋白H2A变异体X (γ-H2AX)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FAT5、 γ-H2AX、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P16)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 (P2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a-β-gal染色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衰老阳性面积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小鼠VSMCs衰老细胞阳性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衰老细胞阳性比例明显增加(P<0.05);与高盐处理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衰老细胞阳性比例明显减少(P<0.01)。免疫荧光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小鼠VSMCs中γ-H2AX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SA-β-gal染色和NFAT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RT-qPCR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高盐处理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高盐处理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FAT5对高盐诱导小鼠VSMCs衰老可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025年03期 v.51;No.313 567-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虫草素对RSL3诱导肝癌HepG2细胞铁死亡的增强作用及其机制

    林涵;杨秋燕;钟洁月;陈博伦;童汪霞;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铁死亡诱导剂RSL3诱导肝癌HepG2细胞铁死亡的增强作用,并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RSL3组,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组+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虫草素(中剂量)+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组和RSL3+虫草素(中剂量)+铁死亡抑制剂Liproxstatin-1 (Lip-1)组。采用0、1、5、10、15和20μmol·L~(-1)RSL3分别干预HepG2、Huh-7及HCCLM3细胞24、48以及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细胞活性,筛选RSL3最佳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采用0、50、100、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μmol·L~(-1)虫草素干预HepG2细胞24、48及72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筛选虫草素最佳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使用凋亡抑制剂Z-VAD-FMK、细胞自噬抑制剂Chloroquine (CQ)、细胞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 (Nec-1)、 Fer-1、 Lip-1、Deferasirox和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分别干预HepG2细胞,计算HepG2细胞存活率。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C11 BODIPY 581/591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脂质过氧化(LPO)水平,Fe Rho Nox-1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亚铁离子(Fe~(2+))水平,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中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 (HO-1)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各组HepG2细胞超微结构形态表现。结果:CCK-8法,0.56μmol·L~(-1) RSL3干预细胞时,3种细胞活性差异较明显。与0μmol·L~(-1)RSL3组比较,6.4和12.8μmol·L~(-1) RSL3组3种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HepG2细胞的IC_(50)值最大,因此选择HepG2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与0μmol·L~(-1)虫草素组比较,200、400、600、800、1 000和2 000μmol·L~(-1)虫草素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选择0.5倍IC_(50)值(267.9μmol·L~(-1))、1倍IC_(50)值(535.8μmol·L~(-1))和1.5倍IC_(50)值(803.7μmol·L~(-1))分别作为低、中及高剂量虫草素组,干预时间为24 h。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比较,Z-VAD-FMK+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Fer-1+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及Lip-1+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RSL3组、 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虫草素+Fer-1组和RSL3+虫草素+Lip-1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DCFH-DA荧光探针法,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组和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RLS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C11 BODIPY 581/591荧光探针法,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组和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L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L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Fe Rho Nox-1荧光探针法,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 RSL3组和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Fe~(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Fe~(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组和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MA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MA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RSL3组和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GS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GS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高剂量虫草素组部分细胞线粒体嵴减少,线粒体膜可见轻度肿胀和膜密度增高,线粒体膜中内膜结构轻度扭曲,RSL3组和RSL3+低、中及高剂量虫草素组均表现出铁死亡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表现为细胞线粒体膜破裂并伴有膜密度增高,线粒体膜中的内膜结构异常扭曲或扩张,线粒体嵴减少甚至消失。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FTH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RSL3组和RSL3+虫草素+Fer-1组HepG2细胞中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RSL3组比较,RSL3+低、中和高剂量虫草素组HepG2细胞中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虫草素具有明显增强RSL3诱导肝癌HepG2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并能够下调HepG2细胞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

    2025年03期 v.51;No.313 576-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丝胶通过Akt1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链脲佐菌素引起INS-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陈程;李警耀;胡万祥;刘东慧;陈志宏;

    目的:探讨丝胶对链脲佐菌素(STZ)致损伤INS-1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0、0.1、0.3、1.0、3.0和10.0μmol·L~(-1) Akt1抑制剂A-674563及10 mmol·L~(-1) STZ及600 mg·L~(-1)丝胶的完全培养基培养INS-1细胞,分为0、0.1、0.3、1.0、3.0和10.0μmol·L~(-1) A-674563组,另设置对照组(不含药物的完全培养基),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INS-1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筛选A-674563最佳抑制浓度,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将INS-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模型组(10 mmol·L~(-1) STZ+完全培养基)、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10 mmol·L~(-1) STZ+15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10 mmol·L~(-1) STZ+3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和10mmol·L~(-1)STZ+600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存活率,筛选丝胶最佳作用浓度。另将INS-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模型组(10 mmol·L~(-1) STZ+完全培养基)、丝胶组(10 mmol·L~(-1) STZ+6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和A-674563组(10 mmol·L~(-1) STZ+600 mg·L~(-1)丝胶+0.3μmol·L~(-1) A-674563+完全培养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INS-1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中Akt1、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磷酸化Akt1 (p-Akt1)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对照组INS-1细胞存活率为100.00%±0.00%,0、0.1、0.3、1.0、3.0和10.0μmol·L~(-1) A-674563+10 mmol·L~(-1) STZ+6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共同作用后INS-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50%±2.28%、69.47%±1.94%、51.51%±1.74%、38.94%±1.57%、24.79%±1.14%和19.85%±1.03%。A-674563对INS-1细胞的IC50值为0.3μmol·L~(-1),选择0.3μmol·L~(-1) A-674563作用INS-1细胞。与0μmol·L~(-1) A-674563比较,0.3μmol·L~(-1) A-674563+10 mmol·L~(-1) STZ+6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共同作用下,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CK-8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丝胶组比较,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因此选择600 mg·L~(-1)丝胶作用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RT-qPCR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Akt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Akt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丝胶组比较,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Ak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NF-κB、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中NF-κB、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丝胶组比较,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ELISA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丝胶通过靶向Akt1减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对STZ引起的INS-1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25年03期 v.51;No.313 590-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BTK抑制剂BGB-3111联合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洪杰;兰茂卓;王潇;冯冉冉;陶燕燕;刘佳庆;孙海柏;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BGB-3111)联合硼替佐米(Btz)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MM U266、PS-R、RPMI8226、KMS28-PE、KMS28-BM和H929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细胞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0、10、20、30、40和50μmol·L~(-1) BGB-3111处理的RPMI8226、U266及KMS28-BM细胞存活率。取对数生长期RPMI8226、U266和KMS28-BM细胞,分为对照组、 BGB-3111组、 Btz组和BGB-3111+Btz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髓细胞白血病因子1 (MCL-1)、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质蛋白(Bim)、磷酸化Bim (p-Bim)、P65、磷酸化P65 (p-P6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 2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诱导蛋白3 (A20)蛋白表达水平。U266细胞分为A20过表达组(A20-OE组)和空载对照组(EV组),2组细胞各分为对照组、BGB-311组、BTZ组和BGB-311+BTZ组,转染相应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A20后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KMS28-BM细胞比较,U266、RPMI8226和H929细胞中BTK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CCK-8法检测,与0μmol·L~(-1) BGB-3111组比较,10、20、30、40和50μmol·L~(-1) BGB-3111组RPMI8226细胞及U266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20、30、40和50μmol·L~(-1) BGB-3111组KMS28-BM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1)。与RPMI8226和U266细胞比较,20、30和40μmol·L~(-1) BGB-3111组KMS28-BM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选取10μmol·L~(-1) BGB-3111用于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GB-3111组、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及U266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BGB-3111组和Btz组比较,BGB-3111+Btz组RPMI8226及U266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Btz组和BGB-3111+Btz组KMS28-BM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BGB-3111组比较,BGB-3111+Btz组KMS28-BM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EV组细胞比较,Btz组和BGB-3111+Btz组中A20-OE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GB-3111组、 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细胞及U266细胞中Bim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细胞及U266细胞中MCL-1、 p-Bim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BGB-3111组和Btz组比较,BGB-3111+Btz组RPMI8226细胞和U266细胞中Bim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MCL-1、p-Bim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及U266细胞中p-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RAF2和A20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BGB-3111组和Btz组比较,BGB-3111+Btz组RPMI8226和U266细胞中p-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RAF2和A20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EV组比较,A20-OE组细胞中A2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BGB-3111通过抑制BTK活性诱导MM细胞发生凋亡,并增强Btz的促凋亡作用,过表达A20增加MM细胞对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599-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ROS/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孙烈乾;顾梦宇;杨杰;王凯漪;郭高帅;张宏博;张思怡;王堂龙;杨志伟;贺延妮;杨超;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L385 (Nrf2抑制剂)组(联合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尼氏体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超微结构,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 (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Parkin)、苄氯素1 (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 (P62)蛋白表达水平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 (LC3-Ⅱ/LC3-Ⅰ)比值。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E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和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结构清晰,未见明显病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组织稀疏,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且形态不一,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可见部分坏死的神经元;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减少和染色不均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减轻,形态恢复正常,排列较为整齐,神经元丢失情况明显改善;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边界不清,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尼氏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完整,核仁明显,尼氏小体着色深且数量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呈空泡状,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尼氏小体数量相对增多;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固缩,形态完整性丧失,尼氏小体破碎且数量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呈椭圆形,双层膜结构清晰可见,内部嵴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形,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结构模糊,胞质中可见大量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线粒体损伤表现仍较明显,胞质中自噬小体数量较多,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膜和内部结构有明显改善,损伤程度减轻,胞质中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胞质中可见自噬小体。荧光探针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Western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 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BMSCs可以减轻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ROS/Nrf2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610-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人脂肪干细胞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紫外线诱导裸鼠光老化皮肤皱纹的改善作用

    迪丽达尔·地里夏提;贾琳;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hADSCs)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s)来源的外泌体(Exo)对紫外线诱导裸鼠光老化皮肤皱纹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效果。方法:分别由hADSCs和HDFs中分离Exo,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记为hADSCs-Exo和HDFs-Exo。将28只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注射Hank’s平衡盐溶液(HBSS)]、hADSCs-Exo组(注射hADSCs-Exo)和HDFs-Exo组(注射HDFs-Exo),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裸鼠建立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4周后,观察各组裸鼠背部皮肤大体形态表现并进行皮肤皱纹等级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裸鼠皮肤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裸鼠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裸鼠皮肤组织中胶原蛋白Ⅰ(Col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MMP-3、MMP-9和MMP-1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裸鼠皮肤组织中ColⅠ、原弹性蛋白和原纤维蛋白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由hADSCs和HDFs中分离的颗粒物均表现为典型的囊泡状结构,直径为50~100 nm,CD81、CD63、热休克蛋白70 (HSP70)和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均呈高表达,表明成功分离hADSCs-Exo和HDFs-Exo。对照组裸鼠背部皮肤光滑,未见松弛或皱纹;模型组裸鼠皮肤皱纹严重,可见表皮粗糙、干燥和色素沉积等损伤情况;与模型组比较,hADSCs-Exo组裸鼠背部皮肤有少量深皱纹和轻度皮肤松弛,HDFs-Exo组裸鼠背部皮肤皱纹深度明显减轻。皮肤皱纹等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裸鼠皮肤皱纹等级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ADSCs-Exo组和HDFs-Exo组裸鼠皮肤皱纹等级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hADSCs-Exo组比较,HDFs-Exo组裸鼠皮肤皱纹等级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观察,对照组裸鼠皮肤组织分层结构清晰,表皮较薄;模型组裸鼠皮肤组织分层紊乱,结构松散,表皮明显增厚;与模型组比较,hADSCs-Exo组和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病变减轻,且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表皮变薄,组织分层较为清晰,皮肤结构趋于正常。ELISA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裸鼠皮肤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ADSCs-Exo组和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hADSCs-Exo组比较,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裸鼠皮肤组织中ColⅠ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MP-1、MMP-2、MMP-3、MMP-9和MMP-1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ADSCs-Exo组和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中ColⅠ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MP-1、MMP-2、MMP-3、MMP-9和MMP-1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hADSCs-Exo组比较,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中ColⅠ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MMP-1、 MMP-2、 MMP-3、 MMP-9和MMP-1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裸鼠皮肤组织中原弹性蛋白、原纤维蛋白1和ColⅠ染色强度均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hADSCs-Exo组和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中原弹性蛋白、原纤维蛋白1和ColⅠ染色强度均明显增强;与hADSCs-Exo组比较,HDFsExo组裸鼠皮肤组织中原弹性蛋白、原纤维蛋白1和ColⅠ染色强度更深。结论:hADSCs和HDFs来源的Exo对紫外线诱导裸鼠光老化皮肤皱纹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HDFs来源的Exo作用效果要优于hADSCs来源的Exo。

    2025年03期 v.51;No.313 62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鹿茸多肽对C2C12成肌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王博;林喆;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对C2C12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能量代谢效率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生长培养基(GM)维持C2C12成肌细胞增殖,加入分化培养基(DM)诱导细胞分化,分化时间为1、3和5 d,分化的C2C12成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鹿茸多肽组,鹿茸多肽组加入80 mg·L~(-1)鹿茸多肽,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0、5、10、20、40、60、80、120、160和200 mg·L~(-1)鹿茸多肽处理后各组未分化细胞增殖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融合指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肌球蛋白、肌细胞生成素、泛醌氧化还原酶B8 (NDUFB8)、线粒体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1 (MT-CO1)和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黄蛋白亚基A (SDHA)蛋白表达水平,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水平。结果:与0 mg·L~(-1)鹿茸多肽处理组比较,60、80、120、160和200 mg·L~(-1)鹿茸多肽处理组未分化C2C12成肌细胞增殖率均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与分化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化3和5 d鹿茸多肽处理组C2C12成肌细胞融合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多核肌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法,与分化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化1、3和5 d鹿茸多肽组细胞中肌球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分化3和5 d鹿茸多肽组细胞中肌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分化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化5 d鹿茸多肽组细胞中NDUFB8和MT-C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分化1、 3和5 d鹿茸多肽组细胞SDH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DCFH-DA荧光探针法,与分化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化5 d鹿茸多肽组细胞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JC-1试剂盒检测,与分化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化3和5 d鹿茸多肽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升高(P<0.05)。与分化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化1 d鹿茸多肽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明显降低(P<0.01),分化5 d鹿茸多肽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明显升高(P<0.05),分化1、3和5 d鹿茸多肽组细胞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1和3 d鹿茸多肽组细胞AT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鹿茸多肽对C2C12成肌细胞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鹿茸多肽降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体亚基表达,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632-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M2巨噬细胞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顺铂耐药的促进作用

    王星翔;赵颖;任俏同;王鹤霏;蒲刚;历春;

    目的:探讨M2巨噬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顺铂(DDP耐药中的作用,阐明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通过佛波酯(PMA)诱导分化为M0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联合诱导M0巨噬细胞分化为M2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M0和M2巨噬细胞中CD163、CD86及精氨酸酶1 (Arg-1)蛋白表达情况。选取人NSCLC细胞A549,采用Transwell小室分别与M0和M2巨噬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细胞分为A549+M0组(A549细胞与M0巨噬细胞共培养)、A549+M2组(A549细胞与M2巨噬细胞共培养)和A549+M2+BAY11-7082组(A549细胞与M2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加入10 mmol·L~(-1) NF-κB抑制剂BAY11-7082)。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DDP处理的各组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转录因子Snail、磷酸化P65 (p-P65)、P糖蛋白(P-gp)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与M0组比较,M2组巨噬细胞中CD163和Arg-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8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法,与M0组比较,M2组巨噬细胞中CD163蛋白表达增强,CD86蛋白表达减弱。细胞划痕实验,培养24和48 h时,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划痕愈合率均明显升高(P<0.05);3组共培养体系中,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与A549+M2组比较,A549+M2+BAY11-7082组A549细胞中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A549+M2组比较,A549+M2+BAY11-7082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3组共培养体系中,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CCK-8法,2.50、5.00、10.00、20.00和40.00 mg·L~(-1) DDP处理后,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IC_(50)值均明显升高(P<0.01);3组共培养体系中,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 IC_(50)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A549+M2组比较,A549+M2+BAY11-7082组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 IC_(50)值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3组共培养体系中,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cadherin、Snail、Vimentin和p-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A549+M2组比较,A549+M2+BAY11-7082组A549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Vimentin、N-cadherin和p-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中P-gp和PD-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3组共培养体系中,与A549+M0组比较,A549+M2组A549细胞中P-gp和PD-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A549+M2组比较,A549+M2+BAY11-7082组A549细胞中P-gp和PD-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M2巨噬细胞可调控NSCLC细胞EMT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调控P-gp和PD-L1蛋白表达促进DDP耐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642-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沉默生物节律基因TIMELESS对卵巢癌SK-OV-3细胞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顾雨玲;郑翠;汤云仙;

    目的:探讨沉默生物节律基因TIMELESS (TIM)对卵巢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分离CD8+T淋巴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检测细胞中CD3+/CD8+细胞亚群比例。体外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别转染TIM小干扰RNA(siRNA)干扰质粒(si-TIM)、阴性对照质粒(si-NC)、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过表达质粒(oe-PD-L1)及其阴性对照质粒(oe-NC),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不进行转染)、si-NC组(转染si-NC)、 si-TIM组(转染si-TIM)、 si-NC+oe-NC组(转染si-NC和oe-NC)和si-TIM+oe-PD-L1(转染si-TIM和oe-PD-L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K-OV-3细胞中TIM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验证TIM基因沉默情况。将转染后的SK-OV-3细胞与激活的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分为BC组(单独培养SK-OV-3细胞)、BC/T组、si-NC/T组、si-TIM/T组、si-NC+oe-NC/T组和si-TIM+oe-PD-L1/T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K-OV-3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表面PD-L1阳性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 (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各组CD8+T淋巴细胞杀伤力,RT-qPCR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中TIM和PD-L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中TIM和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磁珠法分离后,CD8+T淋巴细胞(CD3+/CD8+)亚群比例为96.56%±0.59%,提示所提取CD8+T淋巴细胞纯度较高。与BC组比较,si-TIM组细胞中TI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本研究成功获得TIM基因沉默的卵巢癌SK-OV-3细胞。CCK-8法,与BC组比较,BC/T组SK-OV-3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BC/T组比较,si-TIM/T组SK-OV-3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与BC组比较,BC/T组SK-OV-3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BC/T组比较,si-TIM/T组SK-OV-3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si-TIM/T组比较,si-TIM+oe-PD-L1/T组SK-OV-3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与BC组比较,si-TIM组SK-OV-3细胞表面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ELISA法,与BC/T组比较,si-TIM/T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si-TIM/T组比较,si-TIM+oe-PD-L1/T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LDH释放法,与BC/T组比较,si-TIM/T组CD8+T淋巴细胞杀伤力明显增强(P<0.01);与si-TIM/T组比较,si-TIM+oe-PD-L1/T组CD8+T淋巴细胞杀伤力明显减弱(P<0.01)。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与BC组比较,si-TIM组SK-OV-3细胞中PD-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si-TIM组比较,si-TIM+oe-PD-L1组细胞中PD-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TIM基因沉默可增强CD8+T淋巴细胞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其免疫逃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D-L1蛋白表达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653-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miR-199a-5p对胶质瘤U251细胞小窝蛋白1表达及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刘东慧;次云哲;王春艳;麻雯熠;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过表达微小RNA (miR)-199a-5p后对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miR-199a-5p与小窝蛋白1 (CAV-1)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瘤Hs68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种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2种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U251细胞分为空白组(不进行转染)、mimics NC组(转染空载质粒)和miR-199a-5p mimics组(转染miR-199a-5p模拟物),Hs683细胞分为空白组(不进行转染)、 inhibitor NC组(转染空载质粒)和miR-199a-5p inhibitor组(转染miR-199a-5p抑制物),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转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99a-5p与CAV-1在3'非翻译区(3'UTR)的结合位点,将psiCHECK~(TM)-2-CAV-1-WT和psiCHECK~(TM)-2-CAV-1-Mut分别与miR-199a-5p mimics和mimics NC共转染至U251细胞中,即psiCHECK~(TM)-2-CAV-1-WT+mimics NC组、psiCHECK~(TM)-2-CAV-1-WT+miR-199a-5p mimics组、 psiCHECK~(TM)-2-CAV-1-Mut+mimics NC组和psiCHECK~(TM)-2-CAV1-Mut+miR-199a-5p mimics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9a-5p与CAV-1的靶向关系,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U251细胞划痕愈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U251细胞凋亡率。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和RT-qPCR法检测,与Hs683细胞比较,U251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U251细胞比较,Hs683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和mimics NC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AV-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inhibitor NC组和miR-199a-5p inhibitor组Hs683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各组Hs683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成功构建psiCHECK~(TM)-2-CAV-1-野生型(WT)和psiCHECK~(TM)-2-CAV-1-突变型(Mut)表达载体;与psiCHECK~(TM)-2-CAV-1-WT-mimicsNC组比较,psiCHECK~(TM)-2-CAV-1-WT-miR-199a-5pmimics组U251细胞WT CAV-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转染12、24和48 h时,与空白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转染48和72 h时,与mimics NC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与空白组和mimics NC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通过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转染miR-199a-5p成熟模拟物,可降低CAV-1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促进其凋亡,抑制肿瘤发生发展。miR-199a-5p与CAV-1之间的靶向关系可能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并可能成为胶质瘤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2025年03期 v.51;No.313 663-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水蛭素对小鼠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赵丹;史博;魏志玄;崔群建;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小鼠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SD组、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建立小鼠脑卒中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CUMS)结合孤养法建立小鼠抑郁模型,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在建立抑郁模型的同时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20及40 U·kg-1水蛭素干预,对照组和PSD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CUMS刺激第0、7、14和21天时各组小鼠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LONGA神经功能评分,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悬尾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脑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生化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脑区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活性氧(ROS)阳性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核氧化还原蛋白(NX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UMS刺激第0、7、14和21天PSD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PSD组比较,CUMS刺激第14和21天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及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1),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PSD组比较,PSD+低剂量水蛭素组、 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糖水偏好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HE染色,对照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细胞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大小分布均匀;PSD组和PSD+低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细胞明显减少,并出现严重空泡样变性,核仁固缩;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细胞较PSD组明显增多,空泡样变性和核仁固缩明显改善。生化试剂盒和DCFH-DA荧光探针法,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GSH水平和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和ROS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PSD组比较,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GSH水平及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MDA水平和ROS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NX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PSD组比较,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NX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水蛭素可促进PSD小鼠mPFC脑区组织氧化还原平衡,修复其神经功能损伤,改善PSD。

    2025年03期 v.51;No.313 672-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赤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对粪肠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张加妮;赛杰;周玉;杨淼;孙淑芬;

    目的:探讨赤芍活性成分芍药苷(PF)、原花青素(PC)和绿原酸(CA),联合应用对粪肠球菌(E. faecalis)及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CA、PC和PF对E. faecali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棋盘稀释法检测赤芍3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和部分杀菌浓度指数(FBCI)。实验分为对照组、高浓度单药组(PF-10组、PC-6组和CA-10组)及药物联合应用组(CA-2+PC-1组、CA-2+PC-2组、PF-4+PC-2组、PF-6+PC-2组、PF-4+CA-4组和PF-6+CA-4组)。结晶紫染色检测3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各组E. faecalis生物膜形成情况,扫描电镜(SEM)观察赤芍3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各组E. faecalis生物膜形态表现,点板试验检测赤芍3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对各组E. faecalis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SEM观察赤芍3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各组E. faecalis胞膜损伤情况,试剂盒检测赤芍3种活性成分联合应用各组E. faecalis浮游菌和生物膜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平。结果:赤芍3种活性成分中PC的MIC为4 g·L~(-1), MBC为6 g·L~(-1); CA的MIC为8 g·L~(-1), MBC为10 g·L~(-1); PF的MIC和MBC均>10 g·L~(-1),选取PF浓度为10 g·L~(-1)。PC与CA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PC与PF联合应用具有相加作用,CA与PF联合应用具有相加作用。结晶紫染色,与对照组比较,PF-10组、PC-6组、CA-10组和各药物联合应用组E. faecalis生物膜形成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PF-10组比较,PC-6组、CA-10组、CA-2+PC-1组、CA-2+PC-2组、PF-4+PC-2组、PF-6+PC-2组和PF-6+CA-4组E. faecalis生物膜形成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E. faecalis生物膜较厚,细菌之间紧密连接,形态规则,且细胞膜完整;PF-10组、PC-6组和CA-10组E. faecalis生物膜厚度明显降低,细菌间的排列变得相对疏松;各药物联合应用组可见E. faecalis生物膜均明显减少乃至完全消失,高倍镜下可见生物膜结构完全消失,细菌碎片相互黏附聚集,失去原有的细菌形态。点板试验,与对照组比较,作用5、10和30 min后PF-10组、PC-6组及CA-10组E. faecalis浮游菌菌落明显减少,提示其对E. faecalis的杀伤作用逐渐增强;各药物联合应用组中,PC与CA联合应用在5 min内可见E. faecalis浮游菌菌落明显减少,对E. faecalis浮游菌菌落的杀伤作用较强。与PC组和CA组比较,作用5、10和30 min后各药物联合应用组E. faecalis浮游菌菌落未见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作用30和60 min后PF-10组、PC-6组及CA-10组E. faecalis生物膜菌落逐渐减少,提示高浓度单药组对E. faecalis生物膜中细菌表现出逐渐增强的杀伤作用。其中PC-6组生物膜杀伤效果最为明显,在处理30 min后未见菌落形成;在各药物联合应用组中,作用30 min后CA-2+PC-2组E. faecalis生物膜仅见少许菌落,提示其可有效杀伤生物膜中的细菌;与PC-6组和CA-10组比较,各药物联合应用组在低浓度即可达到高浓度单药组的杀伤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E. faecalis呈椭圆形,且细胞膜完整;PF组E. faecalis形态改变,细胞膜完整性受损;CA组大部分E. faecalis细胞膜相对完整,但E. faecalis表面出现皱缩和凹陷现象,少数E. faecalis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PC组E. faecalis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最为严重,导致内容物外泄,细胞碎片相互聚集形成絮状结构;各药物联合应用组E. faecalis细胞膜破裂、内容物外泄和细菌残片聚集,尤其是PC与CA联合应用时,可观察到E. faecalis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最为明显,内容物完全外泄;PF与CA联合应用时,可观察到细菌表面凹坑和皱缩,偶见细胞膜破裂。试剂盒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组E. faecalis浮游菌及生物膜中AT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PF-10组比较,CA-10组、CA-2+PC-2组、PF-4+CA-4组和PF-6+CA-4组E. faecalis浮游菌中AT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CA-10组和CA-2+PC-2组E. faecalis生物膜中AT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赤芍活性成分PF、PC和CA联合应用对E. faecalis及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3种活性成分两两联合应用均有一定的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中PC与CA联合应用协同作用最为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破坏E. faecalis胞膜完整性和抑制细菌中ATP水平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680-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临床研究

  • 基于复方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

    王秋月;杨正宁;黄晓峰;黄铭涵;王文荣;

    目的:探讨复方胃炎合剂(CGM)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联合分子对接分析和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CGM的药物活性成分,获取各药物成分相应的靶点。采用GeneCards和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筛选CAG对应的靶点。于Venny2.1. 0网络平台中获取CGM与CAG的共同靶点,采用STRING在线平台对“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采用Cytoscape 3.9. 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筛选药物核心成分。采用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CGM与CAG的共同靶点,AutoDock分析软件对预测的药物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采用脂多糖(LPS)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构建CAG细胞模型。将GES-1细胞分为空白组(10%血清完全培养基)、模型组(10 mg·L~(-1) LPS)和不同浓度CGM组(50、100、200、400、800和1 600 g·L~(-1) CGM+10 mg·L~(-1) LPS),共培育12、24和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GES-1细胞增殖活性。将GES-1细胞分为空白组(10%血清完全培养基)、模型组(10 mg·L~(-1) LPS)和CGM组(1 600 g·L~(-1) CGM+10 mg·L~(-1) LP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GES-1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1)、IL-1β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mRNA表达水平。结果:筛选获得CGM成分198个,与CAG共有的靶点128个。CGM治疗CAG的药物成分主要为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主要作用于IL-6、TNF、AKT1、IL-1β和EGFR等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排名前15位靶点主要集中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BP),主要包括细胞质、细胞表面和大分子复合体等细胞组分(CC),主要发挥蛋白质、酶和泛素蛋白连接酶等分子功能(MF)。KEGG信号通路富集共获得158条通路,主要涉及癌症相关的通路、TNF信号通路、病毒感染、程度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PD-L1)/程度性细胞死亡受体1 (PD-1)通路、细胞凋亡、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EGFR和IL-17信号通路等。关键靶点IL-6、TNF、IL-1β、AKT1和EGFR与药物核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的结合能均<-5 kcal·mol-1。CCK-8法检测,与空白组比较,细胞培养24和48 h后,模型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且48 h后细胞增殖活性抑制更明显,因此选择LPS诱导48 h为造模时间;与模型组比较,800和1 600 g·L~(-1) GCM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1 600 g·L~(-1) GCM组细胞增殖活性促进作用更明显,故选该药物干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RT-qPCR法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IL-6、TNF、IL-1β、AKT1和EGFR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GM组细胞中IL-6、IL-1β、AKT1和EGFR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GCM可以通过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等多个药物成分,作用于IL-6、TNF、AKT1、IL-1β和EGFR等多个靶点蛋白,并涉及多种与“炎-癌”有关的通路,起到防治CAG的作用。

    2025年03期 v.51;No.313 69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7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补体替代途径对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调控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石长玉;李勇;邓静;朴春梅;金明;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补体替代途径对小鼠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模型的调控作用,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以“CRC肝转移”为关键词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取GSE81558 GEO数据集,包括正常结肠组织样本、CRC组织样本和CRC肝转移组织样本,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R和Cytoscape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利用检索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STRING)数据库对DEGs相关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进行评估,绘制PPI网络图。12只C57BL/6小鼠脾脏注射SL4肿瘤细胞,并于0、7和14 d后采集小鼠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小鼠肝转移灶中补体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小鼠CRC肝转移模型验证补体信号通路,将小鼠分为对照组、B因子(FB)敲除组(FB~(-/-))和C4因子敲除组(C4~(-/-)),每组6只,检测各组小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对照组和FB~(-/-)组小鼠CRC肝转移灶形态表现并计算肝转移灶面积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对照组和FB~(-/-)组小鼠肝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计算巨噬细胞浸润百分率。结果:正常结肠组织样本与CRC组织样本以及CRC组织样本与CRC肝转移组织样本之间距离较远,提示样本间差异性较大,可以对DEGs进行后续分析。在正常结肠组织样本与CRC组织样本数据集中共筛选出1 908个DEGs,其中771个DEGs上调,1 137个DEGs下调。在CRC与CRC肝转移数据集中共发现23个上调的DEGs及100个下调的DEGs。GO功能富集分析,与正常结肠组织样本比较,CRC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集中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过程、细胞分裂、对激素的反应、有丝分裂核分裂和对脂质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BP);与CRC组织样本比较,CRC肝转移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富集于凝血反应过程中,如血小板脱颗粒、凝血调节、急性期反应、止血调节和凝血调节等BP。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与正常结肠组织样本比较,CRC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为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与CRC组织样本比较,CRC肝转移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富集于与补体、凝血级联和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DEGs的PPIs网络鉴定出的枢纽基因和血液蛋白有关。RT-qPCR法检测,与0 d组比较,7 d组小鼠CRC肝转移组织样本中补体相关基因补体1q (C1q)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补体3 (C3)、补体5 (C5)、FB和D因子(FD)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14 d组小鼠CRC肝转移组织样本中补体通路相关基因C1q、补体2 (C2)、C3、补体片段3a受体(C3aR)、C5、补体片段5a受体(C5aR)、衰变加速因子(DAF)、FB和FD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FB~(-/-)组小鼠肝脏质量明显降低(P<0.01),C4~(-/-)组小鼠肝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与对照组比较,FB~(-/-)组小鼠CRC肝转移灶明显减少,CRC肝转移面积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与对照组比较,FB~(-/-)组小鼠CRC肝转移灶中巨噬细胞浸润减少,巨噬细胞浸润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体级联反应与CRC肝转移有关,替代补体通路调控CRC肝转移,提示该通路是CRC肝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5年03期 v.51;No.313 703-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缝隙连接蛋白β2对肺腺癌患者预后及肺腺癌A54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王繁;温馨;王艺璇;王远;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β2 (GJB2)在肺腺癌(LUAD) 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和生物学功能,为LUAD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多种肿瘤中GJB2基因表达差异,GEPIA数据库检测LUAD中GJB2 mRNA表达情况,分析GJB2基因与LUAD不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GJB2蛋白与LUAD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收集111例LUAD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LUAD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GJB2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将A549细胞分为GJB2过表达组(OE-GJB2组,转染GJB2过表达质粒)及其阴性对照组(OE-NC组,转染GJB2空载质粒)、小干扰RNA (si-RNA)-GJB2组(si-GJB2组,转染GJB2-siRNA)及其阴性对照组(si-NC组,转染对照si-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细胞转染效率。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阳性表达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克隆形成数,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GJB2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JB2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存在异常表达;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LUAD患者癌组织中GJB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GJB2的高表达与LUAD患者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具有关联性(P<0.05);与GJB2低表达LUAD患者比较,GJB2高表达LUAD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减少[风险比(HR)=1.71,95%CI:1.34~2.18,P<0.05];GJB2蛋白在癌旁正常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均阴性表达,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LUAD患者癌组织中GJB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LUAD患者癌组织中GJB2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关联性(P<0.05),但与患者性别(P=0.626)、年龄(P=0.639)和TNM分期(P=0.837)无关联性(P>0.05)。CCK-8法,与OE-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si-NC组比较,si-GJB2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EdU染色法,与OE-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中EdU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1);与si-NC组比较,si-GJB2组A549细胞中EdU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克隆形成实验,与OE-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增加(P<0.01);与si-NC组比较,si-GJB2组A549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减少(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与OE-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与si-NC组比较,si-GJB2组A549细胞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划痕24 h后,与OE-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1);与si-NC组比较,si-GJB2组A549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OE-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中GJB2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si-NC组比较,OE-GJB2组A549细胞中GJB2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GJB2在LUAD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LUAD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GJB2可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EMT。

    2025年03期 v.51;No.313 716-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KIAA1522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艺慧;张晴;李英楠;叶丽平;

    目的:探讨KIAA1522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阐明其信号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75例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KIAA152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KIAA1522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在多种肺癌细胞系中KIAA152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将KIAA1522-小干扰RNA(siRNA)和过表达质粒转染至肺癌H1299及A549细胞。KIAA1522-siRNA实验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si-NC组)、KIAA1522-siRNA#1组和KIAA1522-siRNA#2组;KIAA1522过表达实验分为对照组、空载对照组(OE-NC组,转染KIAA1522过表达空载质粒)、过表达KIAA1522组(OE-KIAA1522组,转染KIAA1522过表达质粒)、过表达KIAA1522+MK2206组[OE-KIAA1522+MK2206组,共转染KIAA1522过表达质粒和蛋白激酶B (AKT)信号通路抑制剂MK2206]和MK2206组(转染MK2206)。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各组细胞转染效率,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肺癌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肺癌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肺癌细胞中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化AKT (p-AKT)、总AKT (t-AKT)、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NSCLC组织中KIAA152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NSCLC组织中KIAA152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且与TNM分期有关(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比较,肺癌细胞系PC9、H1299、H460、A549、H1975和H226细胞中KIAA152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si-NC组比较,KIAA1522-siRNA#1组和KIAA1522-siRNA#2组H1299细胞中KIAA152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OE-NC组比较,OE-KIAA1522组A549细胞中KIAA152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MTT法,细胞培养24、48和72 h时,与si-NC组比较,KIAA1522-siRNA#1组和KIAA1522-siRNA#2组H1299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OE-NC组比较,OE-KIAA1522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OE-KIAA1522组比较,OE-KIAA1522+MK2206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OE-KIAA1522+MK2206组比较,MK2206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划痕实验,与si-NC组比较,KIAA1522-siRNA#1组和KIAA1522-siRNA#2组H1299细胞迁移率均明显降低(P<0.01);与OE-NC组比较,OE-KIAA1522组A549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1);与OE-KIAA1522组比较,OE-KIAA1522+MK2206组A549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5);与OE-KIAA1522+MK2206组比较,MK2206组A549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与si-NC组比较,KIAA1522-siRNA#1组和KIAA1522-siRNA#2组H129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OE-NC组比较,OE-KIAA1522组A549细胞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与OE-KIAA1522组比较,OE-KIAA1522+MK2206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OE-KIAA1522+MK2206组比较,MK2206组A549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si-NC组比较,KIAA1522-siRNA#1组和KIAA1522-siRNA#2组H1299细胞中p-AKT、Cyclin D1、Vimentin、N-cadherin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OE-NC组比较,OE-KIAA1522组A549细胞中p-AKT、 Cyclin D1、Vimentin、N-cadherin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OE-KIAA1522组比较,OE-KIAA1522+MK2206组A549细胞中p-AKT、Cyclin D1、Vimentin、N-cadherin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E-KIAA1522+MK2206组比较,MK2206组A549细胞中Cyclin D1、Vimentin、N-cadherin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KIAA1522蛋白可上调肺癌细胞中Cyclin D1、EMT相关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与激活AKT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3期 v.51;No.313 727-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附带咽喉枕囊气管导管对全身麻醉患者环杓关节脱位的预防作用及其效果评价

    张霄;纪茗馨;单诗芮;张家豪;隋林聿;孙旭芳;

    目的:观察附带咽喉枕囊(LPC)的气管导管在全身麻醉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为气管插管预防环杓关节脱位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8例,根据头颈部体位的不同分为去枕水平仰卧位(SWOP)组、垫枕水平仰卧位(SWP)组、垂头仰卧位(TP)组和侧头仰卧位(HSP)组,每组12例。每组同一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相继接受2种处理措施,分为干预处理组(LPC充气)和对照处理组(LPC未充气,代表气管导管目前的使用方法),其中TP组1例和HSP组2例患者中止试验,共45例患者成功纳入本研究。采用电子纤维咽喉镜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不同头颈部体位下气管导管LPC经2种处理方法后气管导管与声门后联合环杓关节部位的位置关系。评估指标为观察咽喉部气管导管是否从声门后联合环杓关节部位抬离和气管导管对环杓关节的挤压程度,计算各组患者气管导管抬离发生率和气管导管对环杓关节挤压程度。结果:在同一头颈部体位组内,与对照处理组比较,干预处理组患者气管导管抬离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气管导管对环杓关节挤压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处理组和干预处理组中,各头颈部体位组患者气管导管抬离发生率和气管导管对环杓关节挤压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4种不同头颈部体位下,气管导管的LPC充气时均可使气管导管从声门后联合环杓关节部位抬离,可以有效解除或降低气管导管对环杓关节挤压损伤和机械性摩擦损伤。

    2025年03期 v.51;No.313 740-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子宫颈癌患者MSX1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黄遐龄;张丹丹;张雪梅;

    目的:探讨Msh同源框1 (MSX1)基因甲基化与子宫颈癌(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MSX1基因甲基化在CC诊治过程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行CC手术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并对全部CC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法检测CC患者癌组织中MSX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为MSX1基因低甲基化组(n=50)和MSX1基因高甲基化组(n=70),MSP法检测CC患者癌组织中MSX1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MSX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SX1蛋白表达水平。设计靶向MSX1 mRNA的小干扰RNA (siRNA),将CC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空白载体)和siMSX1组(转染MSX1 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验证细胞转染效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2组CC细胞迁移活性,Logistic回归分析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C患者癌组织中甲基化发生率为58.3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甲基化发生率(11.67%,χ~2=42.725,P<0.01)。CC患者癌组织中MSX1基因高甲基化状态与患者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R-HPV) DNA、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联(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无关联(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C患者癌组织中MSX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siMSX1组细胞MSX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提示MSX1基因成功敲除;与对照组比较,siMSX1组细胞迁移活性明显升高(P<0.01)。MSX1基因甲基化者3年累积生存率为54.29%,明显低于MSX1基因未甲基化者(80.00%,χ~2=9.717,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阳性HR-HPV DNA、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和MSX1基因高甲基化是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SX1基因甲基化与CC患者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具有一定关联性,提示其可作为宫颈癌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5年03期 v.51;No.313 749-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表型不孕患者AFC、AMH、性激素和糖脂代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叶雅萍;王龙梅;李萍;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同表型不孕患者年龄、窦卵泡数(AFC)、抗苗勒管激素(AMH)、性激素和糖脂代谢特点,以改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结局。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11 660例不孕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OCS患者3 110例,非PCOS患者8 550例,根据Rotterdam标准以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PCOS组(2 261例PCOS患者)和对照组(1 871例非PCOS患者),PCOS组分为4种表型,A型(345例)为稀发排卵或无排卵(OA)+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临床表现(HA)+卵巢多囊样改变(PCO),B型(204例)为OA+HA,C型(102例)为HA+PCO,D型(1 610例)为OA+PCO,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AMH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生物化学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基础性激素水平,阴道超声检测各组研究对象AF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PCOS表型组患者年龄和血清中bFS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AFC和血清中AMH、总睾酮(TESTO)及基础促黄体生成素(bL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A型PCOS组比较,B、C和D型PCOS组患者AFC及血清中AMH和bL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A和D型PCOS组患者血清中TG、TCHO、FBG和FINS水平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升高(P<0.01),B型PCOS组患者血清中FBG和FINS水平及HOMA-IR均明显升高(P<0.01),C型PCOS组患者血清中TG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A型PCOS组比较,B、C和D型PCOS组患者血清中TG和FINS水平及HOMA-IR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不同表型PCOS患者基础性激素水平和糖脂代谢特征不同,对PCOS不孕患者进行表型划分有助于预测PCO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不同表型PCOS患者ART助孕前应进行个性化预处理。

    2025年03期 v.51;No.313 757-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冯佳慧;刘仁杰;陈儇;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组(n=11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发生aHCP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分析结果对aSAH患者发生aHCP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75例aSAH患者中,共计56例(32.0%)在发病后出现aHCP。与非aHCP组比较,aHC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全身炎症综合指数(AISI)均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Hunt-Hess分级和改良Fisher分级更高(P<0.05),出现脑室积血的概率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R升高[比值比(OR)=2.237,95%置信区间(CI):1.063~4.708,P=0.034]和NLR升高(OR=1.210,95%CI:1.095~1.337,P<0.01)是aSAH后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AR的AUC为0.812 (95%CI:0.745~0.878, P<0.001), NLR的AUC为0.844 (95%CI:0.785~0.903, P<0.001), NAR与NLR联合AUC为0.854 (95%CI:0.798~0.910,P<0.001)。结论:NAR和NLR是aSAH患者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3期 v.51;No.313 763-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分析

    刘冲;王波元;姜洋;宋艾倬;李明贺;

    目的:从临床和影像学角度综合评估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TMJDA)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疗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术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行TMJDA的ADDWoR患者,共涉及25侧颞下颌关节(TMJ)。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内的最大开口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症状指数(Di)。制定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调查表,患者自我评价疗效,并评估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均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明显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VAS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Di 0和DiⅠ患者百分率均明显增加(P<0.05),DiⅡ和DiⅢ患者百分率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手术后TMJ功能有明显改善。21例ADDWoR患者中,满意者14例(66.67%),基本满意者7例(33.33%)。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关节盘长度明显增加(P<0.01),髁突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在共25侧关节中,23侧(92%)疗效评价为“优”,2侧(8%)疗效评价为“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局部脱发、术区凹陷、涎瘘和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患者共计3侧关节于术后24 h内出现了耳前区麻木的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麻木症状消失。结论:TMJDA用于治疗ADDWoR能够稳定复位关节盘,可明显改善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25年03期 v.51;No.313 770-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CA125和HE4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田春迎;李铤;陈媛媛;刘玟妍;李睿尧;于秀艳;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糖类抗原125 (CA125和人附睾蛋白4 (HE4)水平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阐明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于本院就诊并经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卵巢良性病变和卵巢恶性肿瘤首诊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卵巢良性病变组53例,卵巢癌组83例,另取同期体检的55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第1天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并留取血清,采用循环增强荧光免疫发光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ST2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CA125和HE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诊断卵巢癌的性能,计算截断值(Cut-off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以AUC值代表各指标的诊断性能。采用Kendall法分析血清中ST2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远端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癌胚抗原(CEA)、CA125、糖类抗原199 (CA199)、HE4、P53和Ki67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卵巢良性病变组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卵巢良性病变组比较,卵巢癌组患者血清中ST2、CA125和HE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T2的AUC值为0.719 (95%CI:0.616~0.822), CA125的AUC值为0.868 (95%CI:0.794~0.942), HE4的AUC值为0.867 (95%CI:0.793~0.942), ST2+CA125+HE4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94 (95%CI:0.832~0.955)。不同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腹膜转移的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CA125及HE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肿瘤最大直径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CA125及HE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水平与TNM分期、远端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CA125水平、HE4水平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ST2水平与肿瘤最大直径、CEA、CA199水平和P53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ST2、CA125和HE4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血清ST2、CA125和HE4联合检测筛查卵巢癌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提高卵巢癌患者的诊断效能。ST2与卵巢癌高TNM分期和癌转移有关,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025年03期 v.51;No.313 778-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临床医学

  • 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伴胆囊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雪纯;张萌;胡起波;田昕;邵雪;车广华;

    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UGT1A1基因突变引起。本文作者回顾性分析1例以出生后胆红素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并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CN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资料分析CNS的临床表现、基因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诊疗经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该患儿出生后因胆红素水平升高反复就诊,均未明确病因,在此期间发现胆囊结石并行手术切除,但患儿胆红素水平未见降低。2024年3月于本院就诊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UGT1A1基因上检测出2个风险位点,给予患儿口服苯巴比妥1周后,患儿非结合胆红素(UCB)水平下降约47%,确诊为CNSⅡ型。目前患儿处于积极随访定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中。对于临床表现为出生后即发生的间歇性、波动性、无溶血和肝炎等症状的高UCB血症黄疸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2025年03期 v.51;No.313 785-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成人斯蒂尔病伴皮病性淋巴结炎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刘雨新;王力玄;赵敏;程培源;王珂;

    成人斯蒂尔病(AOSD)是一种少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以发热、皮疹、关节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为主要表现。本文作者分析了1例AOSD伴皮病性淋巴结炎(DL)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复杂并发症的认识。患者,女性,48岁,以间断发热伴皮疹15 d入院,积极抗感染治疗10 d症状无改善,且面部、躯干新发大片充血性水肿性红斑,四肢关节和肌肉疼痛,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升高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水平升高,行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DL。排除其他疾病后,明确诊断为AOSD伴DL并发HPS。诊断为HPS后,立即给予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1994方案联合芦可替尼治疗,6周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AOSD的诊断在并发HPS等并发症时尤为复杂,需要细致的鉴别诊断,尤其需排除淋巴瘤。AOSD伴DL的病例罕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需深入研究,早期诊断和多学科合作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2025年03期 v.51;No.313 790-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调查研究

  • 2009-2016年吉林省德惠市和延吉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于馨一;贾志芳;张宇铮;潘禹辰;张扬雨;吴燕华;曹东慧;姜晶;

    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德惠市和延吉市的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数据,了解各癌种发病和死亡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国家癌症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所有吉林省德惠市和延吉市肿瘤登记处2009-2016年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资料,分析按肿瘤部位和性别分类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恶性肿瘤粗发病率、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ASIR)、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ASMR)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2009-2016年,德惠市和延吉市恶性肿瘤粗发病率[(APC=1.2%,P=0.019)和(APC=3.6%,P=0.058)]呈上升趋势。标准人口年龄调整后,德惠市男性ASIR呈明显下降趋势(APC=-5.7%,P=0.021),女性ASIR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2.2%,P=0.111);延吉市男性ASIR (APC=-1.4%,P=0.535)及女性ASIR (APC=0.0%, P=0.988)无明显变化。德惠市和延吉市恶性肿瘤粗死亡率[(APC=1.9%,P=0.001)和(APC=5.9%,P=0.001)]呈持续上升趋势。标准人口年龄调整后,德惠市男性和女性[(APC=-3.1%,P=0.100)和(APC=-4.2%,P=0.053)]及延吉市男性(APC=-1.3%,P=0.438) ASMR均呈现略下降趋势;延吉市女性ASMR虽有轻微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0.5%,P=0.838)。2016年,德惠市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恶性肿瘤均为肺癌,粗发病率为60.76/10万,粗死亡率为46.96/10万;延吉市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恶性肿瘤均为肝癌,粗发病率为49.04/10万,粗死亡率为51.09/10万。结论:肺癌、肝癌和胃癌为威胁德惠市及延吉市乃至吉林省居民的主要恶性肿瘤,是吉林省肿瘤防治的重点,应加强早诊早治工作。

    2025年03期 v.51;No.313 797-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不同性别和家庭结构青少年抑郁症状差异的网络分析

    许家源;赵曦曦;岳静怡;梅松丽;

    目的:通过对青少年群体抑郁进行症状网络分析,探讨性别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抑郁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随机选取650名青少年作为样本,采用抑郁筛查自评量表(PHQ-9)对青少年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进行网络分析,比较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结果: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接近性(Clo)=1.700 5,强度(Str)=1.722 8]和精力缺乏[中介性(Bet)=1.875 1]。核心症状在男性与女性间无差异,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抑郁表现还体现在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上。在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网络中,快感丧失和心境低落的连接强度最高[边线强度(Edge strength)=0.322 5],并且在男性与女性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男性青少年与整体一致,而女性青少年症状网络中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与自杀或自伤连接权重最大(Edge strength=0.320 5)。独生子女与整体一致,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症状网络中,心境低落与自我评价低之间的连接最紧密(Edge strength=0.287 4)。结论:青少年抑郁核心症状存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症状网络的连接强度表现出性别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

    2025年03期 v.51;No.313 807-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方法学

  • 耐水解型漆酚改性单体对光固化复合树脂综合性能的影响

    杨政远;温雅晴;林令康;林岐;朱松;

    目的:合成一种耐水解型漆酚改性单体(UMM),以改善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耐水解性能,同时减少体积收缩率(VS),提高双键转化率(DC)并减少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单体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方法:通过酰氯反应对漆酚进行改性,合成一种UMM,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以不含UMM的Bis-GMA/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EGDMA)组分作为对照组,10%UMM组、15%UMM组和20%UMM组通过使用UMM部分取代Bis-GMA,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0%、15%和20%。采用流变仪检测UMM黏度,FT-IR光谱仪检测各组光固化复合树脂DC,计算各组光固化复合树脂VS,悬滴法检测各组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接触角并计算吸水值和溶解值,测试各组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光固化复合树脂体外细胞毒性。结果:FT-IR光谱中,3 402 cm-1处对应羟基基团的吸收峰消失,而1 745和1 637 cm-1处出现-C=O及-C=C的特征性吸收峰,表明漆酚已成功与丙烯酰氯反应,合成了UMM。UMM的黏度为25.14~29.43 Pa. s。与对照组比较,10%UMM组、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DC均明显升高(P<0.05),VS均明显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10%UMM组、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接触角均明显增大(P<0.05);与10%UMM组比较,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接触角均明显增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10%UMM组、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吸水值及溶解值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水浸泡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10%UMM组、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挠曲强度(FS)及弹性模量(EM)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水浸泡7 d后,与对照组比较,1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FS明显升高(P<0.05), 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FS明显降低(P<0.05);与10%UMM组比较,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FS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15%UMM组和20%UMM组光固化复合树脂EM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对照组、10%UMM组、15%UMM组和20%UMM组的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RGR)均在90%以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性均为合格。结论:本研究合成了一种新型低黏度单体UMM,所有含UMM的光固化复合树脂配方DC较高,VS、吸水值和溶解值较低,耐水解性能较好,细胞毒性较低,UMM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树脂单体以提高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耐水解性能。

    2025年03期 v.51;No.313 814-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综述

  • 蛋白磷酸酶1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郭文秀;张慧灵;孟峻;

    蛋白磷酸酶1 (PP1)是一种生物体内广泛表达且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通过催化多种蛋白去磷酸化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转录等生物学过程。在体内,PP1不以自由的催化亚基存在,而是至少与一个PP1调节蛋白(PIP)结合,形成不同的PP1全酶。PP1的催化亚基与特异性调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PP1功能的核心。正常情况下,PP1在体内稳定地发挥去磷酸化作用,但在肿瘤中PP1的功能被异常调控,导致PP1活性升高或降低。PP1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在部分肿瘤中发挥抑制作用,部分肿瘤中起促进作用。现基于国内外对PP1的研究成果,针对PP1的结构、生物功能及其各亚基对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PAAD)、肝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EC)、结直肠癌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等不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开发靶向PP1全酶的高效绿色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313 82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以Tat为靶点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潜伏库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胡浩博;桓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潜伏库是目前治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主要障碍。反式激活蛋白(Tat)为HIV-1编码的调节蛋白,通过促进HIV-1转录影响潜伏库的建立和激活。以Tat蛋白为靶点的抑制剂通过降低Tat蛋白水平和干扰Tat蛋白的促转录功能抑制病毒反弹。在HIV-1潜伏库治疗的2种策略中,以Tat蛋白抑制剂为基础提出的“阻断和锁定”策略能够靶向HIV-1蛋白或宿主因子,同时干扰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促使前病毒永久沉默,即使在中断治疗后也能够维持HIV-1潜伏状态。二脱氢皮质抑素A (dCA)、雷公藤甲素和阿帕塔隆衍生物Q308等Tat蛋白相关抑制剂可通过不同机制调控HIV-1潜伏。现就Tat对HIV-1潜伏库的调控作用、以Tat蛋白为靶点的HIV-1潜伏库治疗策略及其相关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HIV-1功能性治愈的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313 83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金明明;孙然;范明慧;高璐;盛敏佳;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宫腔黏连(IUA)、子宫瘢痕憩室、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等可诱发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新兴研究热点,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UCMSCs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和关键分子,通过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氧化应激的能力,阻止或延缓细胞凋亡作用,防止细胞过度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UCMSCs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现就UCMSCs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的体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及方向。

    2025年03期 v.51;No.313 839-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体质量调整腰围指数在肥胖相关疾病风险预测及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琦;姜玲玉;刘向荣;

    与传统肥胖评价指标比较,体质量调整腰围指数(WWI)是将腰围(WC)与体质量的平方根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体质量变化的关系,并预测2型糖尿病(T2DM)、高尿酸血症、心力衰竭、腹主动脉钙化(AAC)、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骨关节炎(OA)、哮喘、痴呆和脑卒中等肥胖相关疾病发生风险,WWI可能是中国成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独立决定因素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WWI与内分泌代谢病(CVD)、心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哮喘、骨关节疾病和非酒精性肝纤维化(NAFLD)等肥胖相关疾病风险评估及预测的相关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相关疾病的评估及预测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1;No.313 848-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