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

基础研究

  • 右美托咪定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杨堃;付茜瑶;孙永强;杨坤;蒙俊;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保护肠源性脓毒症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并基于E2F转录因子1(E2F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其中50只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肠源性脓毒症大鼠模型,其余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盲肠远端,不结扎和穿孔。将4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DEX组、中剂量DEX组和高剂量DEX组,每组10只。低、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即刻腹腔注射20、40及60μg·kg~(-1) DEX,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给药24 h后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肌电活动情况,检测各组大鼠盲肠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落数,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形态表现,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小肠组织匀浆上清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E2F1、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平滑肌慢波频率和振幅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平滑肌慢波振幅升高(P<0.05),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平滑肌慢波频率及振幅升高(P<0.05);与低剂量DEX组比较,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平滑肌慢波频率及振幅升高(P<0.05);与中剂量DEX组比较,高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平滑肌慢波频率和振幅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菌落数增加(P<0.05),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减少(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增加(P<0.05);与低剂量DEX组比较,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减少(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增加(P<0.05);与中剂量DEX组比较,高剂量DEX组大鼠肠道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减少(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增加(P<0.05)。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结构正常且完好;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绒毛受损、塌陷、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学明显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匀浆上清中sIgA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DAO和D-乳酸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DEX组大鼠血清中DAO水平降低(P<0.05),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匀浆上清中sIgA水平升高(P<0.05),血清中DAO和D-乳酸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低剂量DEX组比较,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匀浆上清中sIgA水平升高(P<0.05),血清中DAO和D-乳酸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DEX组比较,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匀浆上清中sIgA水平升高(P<0.05),血清中DAO和D-乳酸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中CD8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和CD80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D206、白细胞介素(IL-4)和CD163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CD80 m RNA、 CD86蛋白和MC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IL-4 m RNA、CD163 m RNA、CD206蛋白和CD16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CD86、MCP-1和CD80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CD206、IL-4和CD163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低剂量DEX组比较,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CD86、MCP-1和CD80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CD206、IL-4和CD163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中剂量DEX组比较,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CD86、MCP-1和CD80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CD206、IL-4和CD163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水平和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降低(P<0.05);与低剂量DEX组比较,中和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降低(P<0.05);与中剂量DEX组比较,高剂量DEX组大鼠小肠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降低(P<0.05)。结论:DEX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并促进小肠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转变,其机制可能与DEX调控E2F1/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4期 v.51;No.314 85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73对上皮性卵巢癌迁移、侵袭和远端转移的促进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夏云秀;张硕;张桓海;王飞;董洪亮;杜静;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LINC00973对上皮性卵巢癌迁移、侵袭和远端转移的影响,并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将人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分为EF1a-FH空载体对照组、LINC00973 OE组、U6-shRNA空载体对照组(SHV组)和LINC00973 KD组。分别转染插入无义序列的pLent-EF1a-FH-CMV-copGFP-P2A-Puro、LINC00973过表达、插入无义序列的pLentU6-shRNA-CMV-copGFP-P2A-Puro和LINC00973小发夹RNA(shRNA)慢病毒,经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SKOV3和OVCAR3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穿膜细胞数。小鼠腹腔注射SKOV3野生型(WT组)、 LINC00973 OE(LINC00973 OE组)和LINC00973 KD(LINC00973 KD组)细胞,构建上皮性卵巢癌腹腔种植转移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和肝脏组织形态表现,RNA测序(RNA-seq)分析SHV和LINC00973 KD组SKOV3细胞差异基因,RT-qPCR法检测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和上皮性卵巢癌SKOV3、 A2780及OVCAR3细胞中LINC00973 mRNA表达水平,各组细胞中LINC00973、波形蛋白(Vimentin),蜗牛家族转录因子1(Snail)、 Twist家族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Twist)、锌指E盒结合蛋白1(ZEB1)、锌指E盒结合蛋白2(ZEB2),趋化因子CXC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16 mRNA表达水平及各组小鼠肝脏和结肠组织中LINC00973、Vimentin和Twist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卵巢上皮IOSE-80细胞比较,上皮性卵巢癌SKOV3、OVCAR3和A2780细胞中LINC0097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KOV3和OVCAR3细胞中LINC00973 mRNA表达水平最高,因此选择该2种细胞进行后续实验。SKOV3和OVCAR3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INC00973 OE组细胞中LINC00973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细胞中LINC00973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表明SKOV3和OVCAR3 LINC00973过表达及敲低细胞系构建成功。在SKOV3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INC00973 OE组细胞中Vimentin和Twis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Snail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细胞中Vimentin、Snail和Twist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在OVCAR3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INC00973 OE组细胞中Vimentin、 Snail和Twis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细胞中Vimentin、 Snail和Twist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在SKOV3和OVCAR3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INC00973 OE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均明显降低(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在SKOV3和OVCAR3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INC00973 OE组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WT组比较,LINC00973 OE组小鼠腹腔形成的结节数增多,肝脏表面粗糙,有多处结节形成,肠系膜和结肠表面也有结节形成,结肠组织中LINC00973、Vimentin和Twist m 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WT组比较,LINC00973 KD组小鼠腹腔无结节形成,肝脏表面光滑、无结节,且肝脏组织中LINC00973、Vimentin和Twist m 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肠系膜和结肠表面也无结节形成。HE染色,与WT组比较,LINC00973 OE组小鼠肝脏和结肠出现多处病变,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分裂增多,细胞质出现深浅不一的红色;LINC00973 KD组小鼠肝脏和结肠组织细胞排列整齐、形状规则,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布均匀。RNA-seq测序,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未富集到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而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CXCL8、MMP16、ZEB1和ZEB2转录水平降低。RTq PCR法,与对照组比较,LINC00973 OE组细胞中ZEB1、ZEB2、CXCL8和MMP16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SHV组比较,LINC00973 KD组细胞中ZEB1、ZEB2、CXCL8和MMP16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LINC00973可以上调转移相关因子Vimentin、Snail、Twist、 ZEB1、 ZEB2、CXCL8和MMP16表达,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的迁移、侵袭和远端转移。

    2025年04期 v.51;No.314 86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在ApoE-/-小鼠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岳星;李雪梅;张寒潇;左川弋;朱莉娟;吕菁;张承舜;曹新;

    目的:探讨长期高脂饮食引起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在室上心律失常(SVA)发生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和高脂饲料(HFD)组,每组10只,饲养20周后,采用体表心电图检查2组小鼠心脏电生理,超声心动图检测2组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和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血脂、总胆汁酸(TBA)和炎症因子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2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Masson染色观察2组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HFD组小鼠出现交界区早搏(JPB)/交界区心动过速(JT) 4例、房性早搏(PAC) 1例和室性早搏(PVC) 1例,而正常饲料组小鼠仅出现JPB/JT和PAC各1例。与正常饲料组比较,HFD组小鼠心率明显降低(P<0.05),收缩末期容积(ESV)、心室去极时间(QRS)和心室去极和复极总时间(QT)间期明显延长(P<0.05),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降低(P<0.05),舒张末期容积(EDV)升高(P<0.05),但组间收缩末期容积(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增加(P<0.05),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和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A水平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饲料组比较,HFD组小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HFD与正常饲料组小鼠炎性细胞浸润相似。Masson染色,与正常饲料组比较,HFD组小鼠纤维化有增加趋势,但心肌纤维化面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可升高ApoE~(-/-)小鼠血清TBA水平,可能引起SVA。

    2025年04期 v.51;No.314 879-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许惠仙;徐慧;全吉淑;郑峰;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改良Solt-Faber法构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将制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BR组,每组10只。取各组大鼠肝组织观察其形态表现,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质量、肝脏指数和肝脏再生度,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蛋白表达情况,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GS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Ⅰα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13、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 1、TI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受体(TβR)、抗DPP同源物(Smad) 2/3、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质量和肝脏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脏质量、肝脏指数和肝再生度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法,假手术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嗜酸性,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呈条索状向四周放射状排列,肝板间有不规则肝窦,仅于汇管区有少许胶原纤维存在和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失去正常排列,肝小叶结构消失,汇管区有以卵圆细胞为主的小细胞增生,纤维隔内有大量胶原沉积,有较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胞浆疏松,发生广泛的变性水肿,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甚至灶状坏死,肝小叶中见增生的嗜碱性肝细胞形成细胞增生区,其细胞胞浆透亮,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体积不大,染色质丰富,有1或2个明显核仁,肝小叶内还可见体积增大,细胞核和细胞浆着色浅而透明呈毛玻璃样的透明肝细胞灶;IGBR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基本存在,可见肝细胞炎性病变减轻,水肿较轻,可见较多点状坏死或灶状坏死,核异型性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或双核。免疫组织化学法,GST-Pi蛋白阳性灶为胞浆染色,呈棕黄色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观察到GST-Pi蛋白阳性灶,提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制作成功。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观察到散在的GST-Pi蛋白阳性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γ-GT活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γ-GT活性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GST活性及MDA水平升高(P<0.05),SOD、 CAT和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GST活性及MDA水平降低(P<0.05), SOD、 CAT和GSH-Px活性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α1、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MP1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TIMP1/MMP13和TIMP2/MMP2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α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MMP1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TIMP1/MMP13和TIMP2/MMP2比值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Smad2/3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和肝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及调控TIMP/MMP平衡有关。

    2025年04期 v.51;No.314 887-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参醇提取物对老年果蝇睡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刘建;邢鹭;兰天野;姚璠;王雯;董玉福;吴金普;毕然;孙立伟;陈雪楠;赵为民;

    目的:探讨人参醇提取物(GEE)通过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改善老年果蝇模型睡眠的作用,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2只7 d龄雄性黑腹果蝇作为年轻组,另选64只35 d龄雄性黑腹果蝇随机分为老年组和GEE组,每组32只,给药7 d后利用DAM2果蝇行为学分析系统分析各组果蝇总睡眠时长、日间睡眠时长、夜间睡眠时长、关灯后4 h内睡眠时长(ZT0-4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睡眠发生次数和睡眠片段化等睡眠参数以及总自主活动次数、日间自主活动次数和夜间自主活动量等活动参数。果蝇分组同上,每组100只,利用基于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果蝇脑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筛选、鉴定及功能分析。果蝇分组同上,每组100只,利用试剂盒法检测各组果蝇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结果: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果蝇总睡眠时长、日间睡眠时长和夜间睡眠时长缩短(P<0.05或P<0.01);与老年组比较,GEE组果蝇总睡眠时长、日间睡眠时长和夜间睡眠时长延长(P<0.01)。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果蝇ZT0-4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和睡眠片段化缩短(P<0.05或P<0.01),睡眠节律振幅缩短;与老年组比较,GEE组果蝇ZT0-4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和睡眠片段化延长(P<0.01),睡眠节律振幅提高。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果蝇日间自主活动量和总自主活动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自主活动量增加(P<0.05);与老年组比较,GEE组果蝇日间自主活动量、夜间自主活动量和总自主活动量均减少(P<0.05或P<0.01)。2D-DIGE电泳图谱中共筛选出47个差异表达蛋白,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果蝇脑组织中蛋白表达下调;与老年组比较,GEE组果蝇脑组织中蛋白表达上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包括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物氧还蛋白1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等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相关的蛋白。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果蝇脑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P<0.05或P<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老年组比较,GEE组果蝇脑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升高(P<0.05或P<0.01),MDA水平降低(P<0.05)。结论:GEE对老年果蝇睡眠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MDA积累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有关。

    2025年04期 v.51;No.314 896-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锌和氮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介孔三氧化二铝复合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韩蓉;张志民;赵远航;王佳一;汤文君;张红;

    目的:以锌(Zn)和氮(N)改性的二氧化钛(TiO_2)纳米粒子(NPs)及介孔三氧化二铝(Al_2O_3)(γ相,20 nm)作为增强填料,制备新型牙科复合树脂,系统评价其抗菌活性、机械强度、基础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获得兼具优异抗菌活性与良好机械强度的牙科复合树脂。方法:将Zn-N-TiO_2NPs和介孔Al_2O_3 NPs按不同质量比添加至树脂基质中,制备出5种复合树脂,分别为对照组(无增强填料)、0组(Zn-N-TiO_2∶Al_2O_3为1∶0)、1组(Zn-N-TiO_2∶Al_2O_3为1∶1)、2组(Zn-N-TiO_2∶Al_2O_3为1∶2)和3组(Zn-N-TiO_2∶Al_2O_3为1∶3)。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各组复合树脂表面黏附菌的数量并计算抗菌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组复合树脂表面黏附菌形态表现,万能试验机测量各组复合树脂的挠曲强度(FS)和弹性模量(EM),SEM观察各组复合树脂断裂面形态表现,显微硬度仪测定各组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检测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并计算光固化20 s的双键转化率(DC)及各组复合树脂的固化深度,水滴角测量仪测定水接触角(WCA),测量各组复合树脂的吸水值(WSP)和溶解值(WSL),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评估各组复合树脂浸提液培养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第1、3和5天时的相对增殖率(RGR)并确定其体外细胞毒性等级。结果:平板菌落计数法,与对照组比较,其他组琼脂板上的菌落数量明显减少,其中1组菌落数最少。SEM图像,对照组中可见密集且形态良好的变异链球菌;0组和3组的细菌呈小面积聚集,细胞膜表面出现凹陷;1组和2组的细菌分布稀疏,细胞膜出现明显皱缩,伴随细胞内容物泄漏。1组与2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其他组(P<0.05)。所有实验组复合树脂的抗菌率均超过85%,其中1组和2组复合树脂的抗菌率达到99%以上,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0组FS最低。随着介孔Al_2O_3的加入,1组和2组复合树脂FS升高,其中2组的FS最高,高于对照组和0组(P<0.05)。3组复合树脂FS较2组降低,但仍高于其余组别(P<0.05)。SEM图像,对照组中二氧化硅(SiO_2)颗粒表面光滑,与树脂基质间的断裂界面清晰,常见多于1/2球体颗粒裸露的现象;0组与对照组相似,且可以观察到较大的Zn-NTiO2 NP团块断面,纳米粒子与树脂基质间的结合较为紧密,未发生断裂;1、2和3组中,树脂基质不同程度地黏附于SiO_2颗粒表面,多于1/2球体颗粒裸露的现象较少,树脂断裂面凹凸不平;2组可以观察到断裂的SiO_2球体;1和2组填料分布较为均匀,3组中偶见纳米粒子团聚现象。对照组复合树脂EM最低。随着增强填料的加入,各组复合树脂的EM升高,3组最高,2组次之。0组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介孔Al_2O_3含量增加,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逐渐增加,2组和3组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均超过45 HV,分别较对照组复合树脂提高了29.73%和33.82%,较0组复合树脂提高了51.34%和56.28%。各组复合树脂的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复合树脂固化深度>4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复合树脂WCA最小,随着介孔Al2O3含量增加,复合树脂的疏水性提高,但WCA值均保持在80°以下。3组复合树脂WCA最大,但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填料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树脂的吸水/溶解性。CCK-8法,各组L929细胞的RGR均大于75%,符合体外安全标准。1组、2组和3组L929细胞的RGR高于其他组,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增强填料的引入赋予复合树脂优异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本实验条件下,2组复合树脂抑菌性和机械性能综合最佳,是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应用潜力的牙科修复材料。

    2025年04期 v.51;No.314 904-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慢性束缚应激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李建芳;李莹华;连雅雯;陈晓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RS法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45只小鼠分为对照组(不建模,n=15)和CRS模型组(建模,n=30),通过糖水偏爱实验(SPT)检测2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悬尾实验(TST)检测2组小鼠悬尾静止时间,旷场实验(OFT)检测2组小鼠在5 min内总的移动距离和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CRS小鼠随机分为CRS模型+生理盐水组和CRS模型+rh-GH组,每组10只,CRS模型+生理盐水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CRS模型+rh-GH组小鼠皮下注射rh-GH 1个月,在干预前后采集2组小鼠外周血,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2组小鼠海马组织检测组织中突触蛋白1(SYN-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SPT中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1),TST中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在OFT中小鼠总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心区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CRS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H和IGF-Ⅰ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CRS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CRS模型+rh-GH组小鼠在SPT中的糖水偏好率明显升高(P<0.01),在TST中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OFT中总的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明显增加(P<0.01)。与CRS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CRS模型+rh-GH组小鼠血清中GH和IGF-Ⅰ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海马组织中SYN-1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rh-GH对CR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H/IGF-Ⅰ轴及增加海马组织SYN-1蛋白表达有关。

    2025年04期 v.51;No.314 914-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

    刘岩;潘蓓珍;杨继飞;张先宇;丁文博;宋伶俐;赵云冬;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C-3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试剂盒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的RNA,改良TRIzol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组浮游态和生物膜态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2组以及加入C-30抑制剂前后铜绿假单胞菌中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结果: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中有56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组),21株全敏感株(敏感组)。构建生物膜最佳条件,当铜绿假单胞菌浓度为1.5×10~8 CFU·mL~(-1)、培养时间为48 h时生物膜形成量最多;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1%,其中生物膜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占16%、34%、41%及9%,多重耐药株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6%,且多重耐药组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敏感组(P<0.05)。当群体感应抑制剂C-30的浓度为8 mg·L~(-1)时,可抑制多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浮游态RNA和生物膜态RNA的吸光度(A)值在1.8~2.0。RT-qPCR法,与浮游态比较,生物膜态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加入抑制剂组铜绿假单胞菌中生物膜态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高表达会促进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导致耐药性增加。

    2025年04期 v.51;No.314 92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玉米须总黄酮对大鼠尿酸性肾病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路静;刘萌萌;韩跃威;黄晓巍;王雨辰;林贺;张天柱;林喆;律广富;

    目的:探讨玉米须总黄酮(TFCS)对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脏损伤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苯溴马隆(BZM)组,5 mg·kg~(-1)·d~(-1)]、低剂量TFCS组(20 mg·kg~(-1)·d~(-1))、中剂量TFCS组(40 mg·kg~(-1)·d~(-1))和高剂量TFCS组(80 mg·kg~(-1)·d~(-1)),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灌服350 mg·kg~(-1)氧嗪酸钾+70 mg·kg~(-1)腺嘌呤4周,建立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不同剂量TFCS组大鼠连续灌服TFCS 2周。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各组大鼠肾脏血液灌注情况并计算各组大鼠肾脏系数,HE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及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尿酸(UA)、肌酐(Cr)、血尿素氮(BUN)、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尿液中β_2-微球蛋白(β_2-MG)和微量白蛋白(ALB)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和ATP结合转运蛋白G2(ABCG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低、中及高剂量TFCS组大鼠肾脏血流灌注量均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质量增加,肉眼可观察到肾脏表面有白色颗粒状斑点,无血色,体积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中及高剂量TFCS组大鼠肾脏体积减小,颜色趋于对照组,表面白色颗粒状斑点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中及高剂量TFCS组大鼠肾脏系数降低(P<0.01)。HE染色法,对照组大鼠肾组织结构无异常;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可见少量棕黄色尿酸结晶沉积,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不同剂量TFCS组大鼠肾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炎症浸润减轻。Masson染色法,对照组大鼠肾组织未见明显胶原纤维沉积;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胶原容积分数(CVF)较对照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不同剂量TFCS组大鼠CVF降低(P<0.01)。ELISA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UA、Cr、BUN、IL-6和TNF-α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中及高剂量TFCS组大鼠血清中UA、Cr、BUN、IL-6和TNF-α水平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液中β_2-MG和ALB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不同剂量TFCS组大鼠尿液中β_2-MG和ALB水平降低(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URAT1和GLUT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 ABCG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ZM组和不同剂量TFCS组大鼠肾组织中URAT1和GLUT9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ABCG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TFCS能明显减轻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TFCS降低肾组织中URAT1和GLUT9蛋白表达水平及升高ABCG2蛋白表达水平有关联。

    2025年04期 v.51;No.314 929-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miR-34a-5p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佳芮;杨振林;高帆;郭晶晶;李今子;

    目的:探讨微小RNA-34a-5p(miR-34a-5p)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5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34a-5p抑制剂组和抑制剂阴性对照组,每组13只。采用PONEMAH 6. X实验动物遥测平台记录各组大鼠脑电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34a-5p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形态表现,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DK6、p-Rb和E2F1蛋白阳性表达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和E2F转录因子1(E2F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模型组、miR-34a-5p抑制剂组和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流口水、颤抖、血泪、凝视和咀嚼震颤,随后点头眨眼,最后有前肢痉挛、直立及跌倒。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总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miR-34a-5p抑制剂组大鼠癫痫发作总时间缩短(P<0.01);与miR-34a-5p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癫痫发作总时间延长(P<0.01)。RT-qPCR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34a-5p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iR-34a-5p抑制剂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34a-5p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miR-34a-5p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34a-5p表达水平升高(P<0.01)。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miR-34a-5p抑制剂组细胞排列整齐;与miR-34a-5p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细胞形态不规整。TUNEL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miR-34a-5p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与miR-34a-5p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DK6、p-Rb和E2F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iR-34a-5p抑制剂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中CDK6、p-Rb和E2F1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与miR-34a-5p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DK6、p-Rb和E2F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DK6、p-Rb和E2F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iR-34a-5p抑制剂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DK6、 p-Rb和E2F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miR-34a-5p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DK6、p-Rb和E2F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miR-34a-5p表达上调,神经元凋亡率升高,抑制miR-34a-5p表达能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34a-5p调控海马组织中CDK6、p-Rb和E2F1蛋白表达有关。

    2025年04期 v.51;No.314 939-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藏红花醛对体外高糖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变的抑制作用

    高逸璇;汪鹏;张思龙;高瑞娟;马莹芳;张可可;冯丹;黄宗奇;马克涛;李丽;司军强;

    目的:探讨高糖诱导的藏红花醛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的影响,阐明藏红花醛在糖尿病(DM)血管病变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取大鼠胸主动脉原代培养VSMCs,分为对照组、25 mmol·L~(-1)高糖(HG)组和HG+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组。对照组VSMCs不进行处理,25 mmol·L~(-1) HG组VSMCs给予25 mmol·L~(-1)HG预处理,HG+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组VSMCs在25 mmol·L~(-1) HG组处理的基础上再分别用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进行48 h干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确定藏红花醛合适浓度并检测各组VSMCs存活率,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VSMCs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VSMCs迁移细胞数,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VSM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兔抗骨桥蛋白(OPN)荧光强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VSMCs中OPN、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微镜下可见,体外培养4 d时,胸主动脉组织块边缘有梭形或三角形细胞爬出,其中长梭形为最常见的形态;第14天时细胞逐渐铺满皿底,当细胞密度达到80%~90%时,出现标志性的“谷峰状”生长状态。取第3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法鉴定,采用VSMCs特异性标记物α-SMA蛋白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原代培养VSMCs中α-SMA蛋白均表达为阳性。CCK-8实验,与对照组比较,160μmol·L~(-1)藏红花醛组VSMCs活性明显降低(P<0.01),即对VSMCs产生了毒性损伤。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干预48 h后,VSMCs活性无明显变化,综合考虑藏红花醛的作用效果和毒性后,采用上述3个浓度藏红花醛用于后续的细胞实验。经过48 h的干预,与对照组比较,25 mmol·L~(-1) HG组VSMCs活性升高(P<0.001);与25 mmol·L~(-1) HG组比较,HG+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组VSMCs活性降低(P<0.05)。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干预48 h后,25 mmol·L~(-1) HG组VSMCs划痕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25μmol·L-1 HG组比较,HG+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组VSMCs划痕愈合率降低(P<0.05),穿膜细胞数减少(P<0.05)。免疫荧光染色,与对照组比较,25 mmol·L~(-1) HG组VSMCs中α-SMA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01),而OPN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01);与25 mmol·L~(-1) HG组比较,HG+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组VSMCs中α-SMA蛋白荧光强度逐渐增加(P<0.05),OPN蛋白荧光强度逐渐减弱(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25 mmol·L~(-1) HG组VSMCs中α-SM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CNA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25 mmol·L~(-1) HG组比较,HG+20、40和80μmol·L~(-1)藏红花醛组VSMCs中α-SM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CNA和OP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藏红花醛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VSMCs的增殖、迁移和表型转换。

    2025年04期 v.51;No.314 948-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肺癌A549细胞源性外泌体中lncRNA DUXAP8对肺癌细胞生长和肿瘤免疫逃逸的作用及其机制

    何小双;徐丽娜;崔梅;赵宇;王蓓;黄征;王玉超;辛雯艳;邬超;

    目的:探讨肺癌A549细胞源性外泌体(Exo)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DUXAP8对肺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提取其Exo并鉴定。采用PKH67标记的Exo处理A549细胞,观察A549细胞摄取Exo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Exo处理前后A549细胞中lncRNA DUXAP8表达水平。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处理)、Exo组(Exo处理A549细胞)、Exo+sh-NC组(Exo处理A549细胞后,转染sh-NC至A549细胞)和Exo+sh-DUXAP8组(Exo处理A549细胞后,转染sh-DUXAP8至A549细胞)。RT-qPCR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lncRNA DUXAP8表达水平,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克隆形成能力,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增殖能力。各组A549细胞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各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结果:Exo囊泡直径为50~150 nm,且分化簇63(CD63)、分化簇9(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蛋白表达阳性,说明Exo提取成功。A549细胞能够很好地摄取PKH67标记的Exo。RT-qPCR法,与单独培养的A549细胞比较,Exo处理后,A549细胞中lncRNA DUXAP8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Exo组A549细胞中lncRNA DUXAP8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Exo组比较,Exo+sh-DUXAP8组A549细胞中lncRNA DUXAP8表达水平降低(P<0.05),Exo+sh-NC组lncRNA DUXAP8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与对照组比较,Exo组A549细胞中集落形成数增加(P<0.05);与Exo组比较,Exo+sh-DUXAP8组A549细胞中集落形成数减少(P<0.05),Exo+sh-NC组A549细胞中集落形成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U染色,与对照组比较,Exo组A549细胞中EdU阳性细胞率升高(P<0.05);与Exo组比较,Exo+sh-DUXAP8组A549细胞中EdU阳性细胞率降低(P<0.05),Exo+sh-NC组A549细胞中EdU阳性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Exo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活化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与Exo组比较,Exo+sh-DUXAP8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活化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Exo+sh-NC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与对照组比较,Exo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降低(P<0.05);与Exo组比较,Exo+sh-DUXAP8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升高(P<0.05), Exo+sh-NC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A549细胞源性Exo lncRNA DUXAP8促进肺癌细胞增殖和肿瘤免疫逃逸。

    2025年04期 v.51;No.314 958-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TUG-891对缺血缺氧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孙攀喜;秦雪;张重阳;罗佳;陈勇;魏丽丽;

    目的:探讨TUG-891对缺血缺氧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IS)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dMCAO)组]和dMCAO+TUG-891组(dMCAO+TUG-891组),每组20只,造模后连续3 d给予小鼠腹腔注射TUG-891溶液(35 mg·kg~(-1)·d~(-1))。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转棒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脑梗死体积,生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上清液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苏木精-伊红(HE)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78(GPR78)、 PK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磷酸化PERK(p-PERK)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NSS和转棒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dMCAO组小鼠mNSS明显升高(P<0.01),在棒时间明显减少(P<0.01);与dMCAO组比较,dMCAO+TUG-891组小鼠mNSS降低(P<0.05),在棒时间增加(P<0.05)。TTC染色法,与假手术组比较,dMCAO组小鼠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与dMCAO组比较,dMCAO+TUG-891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HE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dMCAO组小鼠大脑皮层严重受损,表现为梗死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及细胞核明显固缩。dMCAO+TUG-891组小鼠脑梗死区神经细胞形态损伤得到明显改善。NISSL染色,dMCAO组小鼠大脑皮层梗死区尼氏小体变细拉长,脱失增多;dMCAO+TUG-891组小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dMCAO组大鼠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与dMCAO组比较,dMCAO+TUG-891组小鼠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TUNEL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dMCAO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1);与dMCAO组比较,dMCAO+TUG-891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dMCAO组小鼠脑组织中GRP78、p-PERK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MCAO组比较,dMCAO+TUG-891组小鼠脑组织中GRP78、p-PERK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TUG-891可以减轻IS引起的神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UG-891抑制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2025年04期 v.51;No.314 968-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叶黄素对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和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安玮;买买提吐逊·吐尔地;姚志涛;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TMJA)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和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叶黄素组和3-甲基腺嘌呤(3-MA)(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叶黄素组,每组8只。模型组、叶黄素组和3-MA+叶黄素组建立兔TMJA模型,假手术组兔仅暴露组织不进行手术。叶黄素组兔给予10 mg·kg~(-1)叶黄素,3-MA+叶黄素组兔给予15 mg·kg~(-1) 3-MA和10 mg·kg~(-1)叶黄素。所有药物均于手术后24 h开始通过兔耳缘静脉进行注射,每周1次,连续注射3个月。完成后取手术侧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HE染色评估各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PI3K、AKT、磷酸化AKT(p-AKT)、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5(ATG5)、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自噬受体蛋白(P6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解聚蛋白酶5(ADAMTS-5)、蛋白聚糖(aggrecan)和Ⅱ型胶原(ColⅡ)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检测各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自噬小体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病理评分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PI3K、p-AKT、aggrecan和Col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eclin-1、ATG5、P62、MMP-13和ADAMTS-5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叶黄素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PI3K、p-AKT、aggrecan和Col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Beclin-1、ATG5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5);与叶黄素组比较,3-MA+叶黄素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PI3K、 p-AKT、 Beclin-1、 ATG5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5),MMP-13和ADAMTS-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aggrecan和Col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自噬小体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叶黄素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自噬小体数减少(P<0.05);与叶黄素组比较,3-MA+叶黄素组兔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中自噬小体数减少(P<0.05)。结论:叶黄素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和软骨细胞自噬改善TMJA兔的颞下颌关节软骨损伤。

    2025年04期 v.51;No.314 97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朱清华;袁博;王一伦;任淼;李晓飞;王思邈;甄子萱;付秀美;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2025年04期 v.51;No.314 984-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KHSRP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李宏丽;王梦瑶;刘洋洋;张卉;李丽;

    目的:探讨KH型剪切调节蛋白(KHSRP)激活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CR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4例CRC患者的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体外培养人CRC HT29、SW620、SW480、DLD-1、LOVO和RKO细胞及人正常结直肠黏膜FHC细胞,提取CRC组织和组细胞中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CR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各种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将HT29和SW620细胞分为sh-NC组(无相关性的核苷酸序列插入慢病毒质粒)和sh-KHSRP组(转染敲降KHSRP慢病毒),SW480和DLD-1细胞分为oe-NC组(无相关性的核苷酸序列插入慢病毒质粒)和oe-KHSRP组(转染过表达KHSRP慢病毒)。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分析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KHSRP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CRC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CRC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CRC细胞中KHSRP、 JAK1、磷酸化JAK1(p-JAK1)、 JAK2、磷酸化JAK2(p-JAK2)、STAT1、STAT2、STAT3和STAT5蛋白表达水平,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肿瘤质量和肿瘤体积。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RC组织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人正常结直肠黏膜FHC细胞比较,CRC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后续实验选择HT29和SW620细胞进行KHSRP敲降,选择SW480和DLD-1细胞进行KHSRP过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RC组织和细胞中KHSRP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FHC细胞。IHC染色法分析,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RC组织中KHSR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RT-qPCR法检测,与sh-NC组比较,sh-KHSRP组HT29和SW620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oe-NC组比较,oe-KHSRP组SW480和DLD-1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提示细胞转染成功。CCK-8法检测,与sh-NC组比较,敲降KHSRP后,sh-KHSRP组HT29和SW620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与oe-NC组比较,过表达KHSRP后,oe-KHSRP组SW480和DLD-1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或P<0.01)。与sh-NC组比较,敲降KHSRP后,sh-KHSRP组HT29和SW620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与oe-NC组比较,过表达KHSRP后,oe-KHSRP组SW480和DLD-1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增多(P<0.05)。敲降KHSRP后,oe-KHSRP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小于sh-NC组(P<0.05或P<0.01);过表达KHSRP后,oe-KHSRP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大于oe-NC组(P<0.05或P<0.01)。与sh-NC组比较,sh-KHSRP组CRC细胞中JAK1、 p-JAK1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oe-NC组比较,oe-KHSRP组CRC细胞中JAK1、p-JAK1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结论:KHSRP高表达可促进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小鼠CRC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JAK1/STAT3信号通路有关联。

    2025年04期 v.51;No.314 996-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蓖麻毒素诱导巨噬细胞焦亡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及环状RNA表达谱分析

    卢楠;董明鑫;于磊;孙成彪;王燕;许娜;刘文森;葛淑敏;

    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鉴定蓖麻毒素(RT)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焦亡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和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并初步分析其潜在功能。方法:使用RT处理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构建细胞焦亡模型,分为对照组、40μg·L~(-1) RT组和80μg·L~(-1) RT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RAW264.7细胞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焦亡通路中蛋白表达水平,选择80μg·L~(-1) RT进行后续实验,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获得对照组和RT组RAW264.7细胞中circRNA表达谱及mRNA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和80μg·L~(-1) RT组细胞均发生形态改变,细胞呈现出明显焦亡样形态改变,表现为濒死细胞出现明显肿胀,质膜上出现特征性的大气泡。与对照组比较,40和80μg·L~(-1) RT组中消皮素D 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40μg·L~(-1)RT组比较,80μg·L~(-1) RT组细胞中GSDMD-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故后续实验RT浓度选取80μg·L~(-1)。共鉴定出差异表达信使RNA(mRNA) 2 930个,差异表达circRNA 24个。构建的circRNA-微小RNA(miRNA)-mRNA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由7个circRNAs、12个miRNA和13个mRNA组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在生物过程(BP)中差异表达基因所调节的功能主要有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在细胞组分(CC)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定位于质膜外侧和细胞前缘;在分子功能(MF)中主要参与转运体跨膜活性和激素受体结合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O(FoxO)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Hubba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鸡肉瘤病毒基因(Src)等前10位连接度最高的Hub基因。结论:RT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和circRNA表达谱发生变化,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circRNA和mRNA可能作为潜在靶点通过氧化应激途径调控RT诱导的RAW264.7细胞焦亡。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07-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临床研究

  • Rh家族C糖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周紫如;孙梦菲;张华坤;孙淑妍;孙琦;李锋;陈云昭;禹洁;曹玉文;崔晓宾;

    目的:探讨Rh家族C糖蛋白(RHCG)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RHCG作为ESCC患者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收集ESCC组织样本143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10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将143例ESCC样本分为2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6分为RHCG低表达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6分为RHCG高表达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43例ESCC组织和105例正常组织中RHCG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RHCG蛋白在ESCC患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 2数据库分析多种肿瘤组织中RHCG mRNA表达情况。培养ESCC TE-1细胞,设置不同Lipofectamine 2000∶RHCG比例,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转染TE-1细胞,RHCG转染组质粒添加量分别为2.0、2.5和3.0μg,分别转染24和48 h,转染空载体的正常对照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转染后各组TE-1细胞中RHCG蛋白表达量并验证最佳转染条件,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2组TE-1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2组TE-1细胞克隆形成数,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2组TE-1细胞迁移细胞数。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ESCC、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癌组织中RHCG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RHCG蛋白主要位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的胞膜上,ESCC组织中RHCG蛋白表达强度低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χ~2=109.373,P<0.001),且RHCG低表达组患者分化程度差于RHCG高表达组(P=0.041)。RHCG诊断E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1%及75.0%;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RHCG高表达组比较,RHCG低表达组患者生存期更短,预后较差[风险比(HR)=0.269,95%置信区间(CI)=0.113~0.639,P=0.020];COX回归分析,RHCG低表达可作为影响ES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4.569, 95%CI=1.315~15.877, P=0.017)。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最佳转染条件为RHCG质粒3.0μg转染48 h,此时RHCG过表达效果最佳,RHCG蛋白表达量最高。CCK-8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接种细胞第4天时,过表达RHCG组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01)。在TE-1细胞中,过表达RHCG组TE-1细胞克隆形成数低于对照组(t=17.70,P<0.001)。Transwell小室实验,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RHCG组TE-1细胞迁移数减少(t=23.74, P<0.001)。结论:RHCG在ESCC组织中低表达且与ESC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过表达RHCG可以抑制TE-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RHCG有望成为ESCC新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19-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贝叶斯网络风险预测

    李爽;葛佳瑜;丛显铸;王爱民;孔雨佳;石福艳;王素珍;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影响因素,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探索影响因素间的网络关系,并对DM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进行预测。方法: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B)数据库,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DM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影响因素。采用禁忌搜索算法进行结构学习,贝叶斯估计方法进行参数学习并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共纳入22 712例DM患者。DM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患高血压、母亲分娩前后吸烟、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规律运动、失眠、睡眠时长和儿童时期相对体型共14个变量(P<0.05)。构建1个包含15个节点和22条有向边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其中患者年龄、HbA1c、患高血压、规律运动、BMI和睡眠时长与DM患者发生心绞痛直接相关,患者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TC、TG、失眠、儿童时期相对体型、母亲分娩前后吸烟与DM患者发生心绞痛间接相关。结论:患者年龄、HbA1c、患高血压、规律运动、BMI和睡眠时长是DM患者发生心绞痛的直接影响因素,控制HbA1c、血压和BMI水平,进行规律运动和保持适当的睡眠时长有利于降低DM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28-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阿尔兹海默症诊断模型构建及免疫分析

    徐林瑞;张译予;崔家齐;丛显铸;李爽;葛佳瑜;孔雨佳;王素珍;石福艳;王金荣;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机器学习(ML)算法筛选阿尔兹海默症(AD)相关基因并构建其诊断模型,探讨AD患者的免疫学特征,为AD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AD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25583,通过差异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借助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DEGs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并绘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RF) 3种ML算法对枢纽(Hub)基因进行筛选,将筛选后的Hub基因通过RF构建AD诊断模型并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以测试集评价AD诊断模型和关键基因的效能。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对AD组与对照组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差异分析共筛选出1 287个DEGs。GO功能富集分析,DEGs主要参与神经信号、突触和囊泡等相关的生物学功能;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DEGs主要在离子转运、神经递质和配体门控等通路上富集。3种ML算法共筛选出9个交集Hub基因。AD诊断模型,对AD诊断性能最高的前4个关键基因分别为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1(ADCYAP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B)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对应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52、 0.795、0.820和0.756;模型的AUC值为0.828,准确率为81.25%,灵敏度为84.40%,特异度为71.43%。免疫细胞浸润分析,AD组织中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各种自然杀伤(NK)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高,其中,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4个关键基因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与ML算法筛选出的特征基因对AD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ADCYAP1等基因可能会成为A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AD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39-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耳鸣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孙行云;李傅尧;李可心;时晶;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评估耳鸣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AD早期预警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搜索关键词“tinnitus”和“Alzheimer”,获取暴露因素耳鸣和结局AD的相关数据集,其中耳鸣数据集包括ukb-d-4803_11、ukb-d-4803_12、ukb-d-4803_13、ukb-b-14254和ukb-a-384,AD数据集包括ieu-b-5067、ieu-b-2、ieu-a-297、ebi-a-GCST90027158和ebi-a-GCST002245。筛选与耳鸣密切相关且独立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IVs),与AD相关的SNPs作为结局。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进行MR分析,评估其比值比(OR)值、95%置信区间(CI)及P值,当P<0.05时提示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敏感性检测使用Cochran’s Q检验IVs的异质性,评估其Q值、df值和P值,当IVW分析法的P>0.05时,提示无显著异质性;采用MR-Egger截距检测水平多效性,当截距为0或接近0,且P>0.05时,提示无显著水平多效性;采用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森林图、散点图、漏斗图和留一图进行结果可视化。结果:共筛选出286个SNPs作为IVs。所有的IVs满足F>10,提示不存在弱IVs,经过PhenoScanner网页工具筛选,所有SNPs与混杂因素无关。当耳鸣和AD数据集分别为ukb-d-4803和ebi-a-GCST90027158时,耳鸣与AD发病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OR=1.842,95%CI=1.065~3.188,P=0.029);Cochran’s Q检验提示IVs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9.788,df=10.000,P=0.459);MR-Egger截距表明无水平多效性(Egger intercept=-0.006,P=0.147);留一法显示结果稳定,未检测出对结果影响大的SNPs。结论:耳鸣与AD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神经炎症伴随不同程度的小胶质细胞持续激活,可能是耳鸣与AD的共同发病机制。抑郁症也可能作为上游因素,过度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从而导致耳鸣与AD关系的进阶。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52-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张盛敏;孟鑫宇;徐颖珍;孙静雯;茆致康;周书喆;周天航;袁艺琳;谢晨妹;赵心瑞;马燕桃;马弘;于欣;管丽丽;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CHR-BD)患者、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低风险健康对照者(HC)的临床特征差异,为CHR-BD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在16~30岁门诊就诊者中首次联合使用BD风险标准和前瞻性结构化评估工具,纳入43例CHR-BD患者,以确保判定的准确性,同时纳入33例BD患者和32例HC,使用他评和自评工具评估3组研究对象临床症状、神经认知和整体功能水平。将CHR-BD和BD患者进行整合,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诊断状态有关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HR-BD组和BD组患者整体功能水平与症状及神经认知特征的相关性。结果:HC组、CHR-BD组和BD组研究对象症状及整体功能水平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比较,CHR-BD组和BD组患者心境症状(焦虑、抑郁和躁狂/轻躁狂)、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气质问卷总分及部分维度(循环、抑郁、易激惹和焦虑气质)得分均明显升高(P<0.001),整体功能水平明显降低(P<0.001)。与BD组比较,CHR-BD组患者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明显升高(P=0.022),当前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明显降低(P=0.005)。3组研究对象神经认知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是研究对象诊断为BD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0.952, 95%置信区间(CI):0.917~0.988,P=0.010]。CHR-BD和BD患者当前整体功能水平均与抑郁(r=-0.417, P=0.005; r=-0.617, P<0.001)和焦虑症状(r=-0.360, P=0.018; r=-0.506,P=0.003)呈负相关关系。BD患者当前整体功能水平与终身躁狂/轻躁狂症状(r=-0.360,P=0.039)、精神病性症状(r=-0.502,P=0.003)和情感气质得分(r=-0.479,P=0.005)呈负相关关系,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与终身躁狂/轻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24)。结论:CHR-BD与BD患者具有相似的心境症状特征,其整体功能水平与抑郁焦虑症状呈负相关关系。已发展为BD患者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更差,且整体功能水平与躁狂/轻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关系。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61-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潜在治疗靶点的孟德尔随机化和GEO数据库识别分析

    蒋先伟;王明航;李慧茹;董晓升;刘元元;

    目的:通过使用微阵列数据集和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筛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遗传、诊断及治疗的关键靶点,为COPD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获得4个COPD基因表达谱数据,采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一化处理,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MR分析COPD与相关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的因果关系,再与DEGs取交集来确定潜在关键靶点。采用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关键靶点的功能作用和途径,外部数据集对其表达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出1 571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基因820个,表达下调基因751个。MR分析最终筛选出286个COPD相关基因,通过与DEGs取交集得出3个上调基因,包括二酰甘油激酶γ(DGKG)、重肽神经丝蛋白(NEFH)和Fc受体样B(FCRLB);6个下调基因,包括金属还原酶4(STEAP4)、含普列克底物蛋白家族F成员2(PLEKHF2)、分化簇3D(CD3D)、转胶蛋白2(TAGLN2)、三基序蛋白22(TRIM22)和核糖体蛋白L9(RPL9)。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主要涉及铁输入细胞、氧化还原酶活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症和辅助性T(Th) 1及Th2细胞分化等途径。MR分析结果证实了上述靶点与COPD之间的因果关系。外部验证集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样本组中FCRLB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1),CD3D和RPL9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MR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本研究的可靠性。结论:DGKG、NEFH、FCRLB、STEAP4、PLEKHF2、CD3D、TAGLN2、TRIM22和RPL9COPD可能是COPD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及临床诊疗靶点。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72-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甾醇酯与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发生的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周先雷;闫子默;郭力雯;张雪梅;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讨甾醇酯与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发生的因果关联,为甾醇酯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及探索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5种不同种类的甾醇酯特征的工具变量数据来自芬兰数据库(FinnGen),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全基因组数据来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以甾醇酯、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下载编号为ICD-O-3和GCST90277238-GCST9027725,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和加权中位数(WM)法评价甾醇酯与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发生的因果关联,采用MR-Egger截距法进行多效性检验,Cochran 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综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结果:IVW分析,甾醇酯(27:1/14:0)[比值比(OR)=2.349,95%置信区间(CI)=1.371~4.025,P=0.002]、甾醇酯(27:1/16:0)(OR=1.248, 95%CI=1.018~1.523, P=0.033)、甾醇酯(27:1/18:2)(OR=1.361,95%CI=1.078~1.718, P=0.009)和甾醇酯(27:1/22:6)(OR=1.339, 95%CI=1.001~1.791,P=0.049)增加患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的风险。MR-Egger回归分析,甾醇酯(27:1/18:2)(OR=2.038,95%CI=1.337~3.105,P=0.011)是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WM分析,甾醇酯(27:1/14:0)(OR=2.786,95%CI=1.419~5.468,P=0.003),甾醇酯(27:1/18:2)(OR=1.548,95%CI=1.148~2.088,P=0.004)是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MR-Egger截距分析和Cochran Q检验,本研究无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留一法敏感性分析未发现影响较大的异常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确保本研究可靠性。结论:甾醇酯(27:1/14:0)、甾醇酯(27:1/16:0)、甾醇酯(27:1/18:2)和甾醇酯(27:1/22:6)与肝内导管、胆道和胆囊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且促进该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84-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2活性对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

    陈俊霖;郜赵伟;董轲;李自越;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腺苷脱氨酶2(ADA2)活性的变化,阐明其对SLE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69例SLE患者(SLE组)及69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SLE患者疾病活动度采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表示,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ADA2活性。根据患者是否具有下列临床症状进行亚分组(关节炎、肌炎、血尿、蛋白尿、脓尿、脱发、新发皮疹、黏膜溃疡、胸膜炎、低补体血症、抗双链DNA抗体升高、血小板降低和白细胞减少症)。分析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血清中ADA2活性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DA2活性的诊断效能。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DA2活性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中ADA2活性升高(P<0.01)。ROC曲线分析,当ADA2活性截断值为8.5 U·L~(-1)时,诊断效能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置信区间(CI):0.817~0.94],诊断特异度为89.86%,灵敏度为75.36%。血清中ADA2活性与SLE患者SLEDAI呈正相关关系(r=0.32,P=0.007)。临床症状的亚组分析,具有症状的SLE患者血清中ADA2活性高于不具有症状的SLE患者(P<0.01),具有肌炎、血尿症状、蛋白尿、脓尿、脱发、新发皮疹、黏膜溃疡、胸膜炎、低补体血症、抗双链DNA抗体升高、血小板降低和白细胞减少症状的SLE患者与无症状组SLE患者血清中ADA2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中ADA2活性升高,其可作为SLE的诊断指标。血清中ADA2活性与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与患者的关节炎表现有关,可以作为病情评估及监测的指标。

    2025年04期 v.51;No.314 1094-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特点及其恢复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肺功能的影响

    崔京京;王洋;马瑜聪;刘丽;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功能变化特点及恢复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肺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雾化药物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阐明吸入糖皮质激素在MPP患儿恢复期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69例出院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MPP患儿作为治疗组,根据出院后用药不同分为单纯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组(简称激素组,给予单纯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n=42)和糖皮质激素吸入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组(简称联合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n=27),另选取同期出院后未给予雾化治疗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采用肺功能仪器分别检测进入恢复期时及进入恢复期1个月后的肺功能参数,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FEV1/FVC)、呼气峰值流量(PEF)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结果:MPP患儿肺通气功能以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其次是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部分患儿肺功能可正常或仅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MMP患儿进入恢复期后第2次肺功能检测,FVC、FEV1和PEF以及用力呼出25%、50%和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MEF25、MEF50和MEF75)及MMEF均较第1次肺功能检测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第2次FEV1/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差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MEF25和MMEF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激素组和联合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差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激素组患儿FVC、FEV1、FEV1/VC、MEF25、 MEF50和MMEF差值略高于联合组;与激素组比较,联合组患儿治疗前后的PEF和MEF75的差值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患儿治疗前后MEF25、 MEF50和MMEF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PP患儿大小气道功能均可受累,以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疾病恢复期气道功能可有所改善;恢复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对促进肺功能恢复,尤其是对小气道功能有积极治疗意义;支气管扩张剂对恢复期患儿的肺功能改善作用不明显,因此MPP患儿恢复期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促进肺功能恢复。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0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临床医学

  • 正畸联合正颌治疗骨性Ⅱ类并发特发性髁突吸收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袁佳敏;王宋庆;吴聿淼;崔宇琛;张琦;朱宪春;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常并发特发性髁突吸收(ICR),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和颌面部畸形。本文报道1例骨性Ⅱ类高角并发ICR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女性,24岁,主诉前牙开牙合及颞下颌关节疼痛,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确诊为ICR。采用牙合板治疗稳定髁突吸收后,实施正畸联合正颌治疗。治疗后4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牙齿排列整齐,散在间隙完全关闭,前突面型明显改善(ANB角减少4.2°),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弹响症状消失,建立稳定的Ⅰ类咬合关系。三维CT复查显示髁突骨质重建良好,关节间隙恢复正常。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患者咬合功能和面部美观均获得明显改善。对于ICR患者应在髁突吸收稳定后实施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牙合板治疗可作为有效的术前干预手段。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07-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误诊恶性肿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杨佳;佟玲玲;马金姝;耿华锋;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SST)是一种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的良性肿瘤,仅占卵巢间质肿瘤的2%~6%,好发于年轻女性,同时并发Meigs综合征的OSST极为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OSST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女性,22岁,因腹胀2个月,加重1周入院。查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盆腹腔内触及大小为16.0 cm×14.0 cm×8.0 cm包块,质韧,活动性尚可,无压痛。妇科彩超显示子宫左上方探及大小为15.3 cm×14.0 cm×8.4 cm囊实混合回声,边界清晰,盆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最大前后径约为11.9 cm。CT显示下腹部及右附件区团块状囊实混合密度影,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实性部分伴糖代谢增高,倾向恶性。糖类抗原125(CA125)>800 U·mL~(-1),盆腔穿刺脱离细胞提示未见癌细胞。考虑为卵巢良性或交界性肿瘤可能性大,需与卵巢恶性肿瘤相鉴别。根据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结果行左侧卵巢瘤核出术,术后病理结果回报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术后随访2年,未见异常。OSST作为一种卵巢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常与恶性肿瘤相混淆,极易造成误诊,应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为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15-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综述

  • 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耐受对恶性胸腔积液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阿格尔;王芹;焦丽静;周海伦;甘姗珊;韩阳;刘睿潮;龚亚斌;

    恶性胸腔积液(MPE)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患者生存期。尽管传统的治疗手段(胸腔穿刺引流和胸膜固定术等)已被广泛使用,但疗效有限且复发率较高,因此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变得尤为迫切。近年来,免疫疗法因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系统综述,主要探讨CD4+T细胞亚群,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 17细胞、Th9细胞和Th22细胞在MPE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作用。上述细胞亚群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MPE的免疫抑制状态的形成,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还详细讨论了免疫检查点分子,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其配体PD-L1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在MPE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其异常表达为肿瘤细胞提供了逃避免疫系统监视的机会。同时本文对过继性细胞疗法(ACT)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等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在MPE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上述创新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改善MPE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21-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纳米氧化锌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徐梓阳;王若琳;郭一凡;刘雨季;刘敏;

    纳米金属材料由于其无毒、稳定和高效的生物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纳米氧化锌(ZnO-NPs)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兼具光催化活性,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医用潜力的抗菌材料。ZnO-NPs抗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公认的作用机制有2种,一种是以ZnO-NPs产生的活性氧(ROS)及其释放的锌离子(Zn~(2+))为主导的非接触机制,另一种是ZnO-NPs与细胞壁成分相互作用的直接接触细菌的抗菌机制,不同抗菌机制是由其物化性质所致。氧化锌(ZnO)作为一种宽带隙半导体,其抗菌效果不仅受光照影响,也受ZnO-NPs粒径、浓度、外貌和细菌类型及结构等因素影响。了解确切的作用机制对阐明ZnO-NPs对细菌和真菌的抗菌功能至关重要。现就ZnO-NPs抗菌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ZnO-NPs抗菌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为深入理解并将ZnO-NPs应用于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29-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雪旺氏细胞迁移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文瑄;宗敏茹;

    外周神经损伤(PNI)是常见的神经损伤疾病。作为神经髓鞘最主要的组成细胞,雪旺氏细胞(SCs)在PNI后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PNI后,SCs被激活,并快速迁移至损伤部位,与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连接远近残端的神经桥,为轴突的形成提供通道,引导轴突再生。SCs向受损神经部位快速迁移能力大小是影响神经桥形成的关键因素。ECM、神经营养因子(NT)、非编码RNA[特别是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及多种转录因子等,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参与SCs迁移能力的调控,进而影响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但目前为止,尚无关于影响PNI中SCs迁移能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现从ECM、NT、非编码RNA和转录因子等方面系统综述PNI后影响SCs迁移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为系统理解SCs在PNI修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为全面分析PNI后的修复机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37-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缺氧诱导因子在胶质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对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研究进展

    沈忠军;赵钥;贾茗博;赵丽艳;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包括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各种癌症发展的关键过程。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HIF)的活化可以影响胶质瘤细胞发生EMT,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现就HIF在胶质瘤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探讨HIF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包括对血管生成、代谢重编程、糖酵解及微环境免疫系统的调控,并总结HIF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Notch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EM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HIF在胶质瘤细胞EMT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5年04期 v.51;No.314 114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